时间: 2025-04-27 00:1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15:33
鸟籀遗新阁,龙旂访古台。
造书臣颉往,观迹帝羲来。
睿览山川匝,宸心宇宙该。
梵音随驻辇,天步接乘杯。
旧苑经寒露,残池问劫灰。
散花将捧日,俱喜圣慈开。
鸟籀留下了新建的阁楼,龙旗在古老的台上游荡。
造书的臣子颉(即仓颉)曾到此,观赏这儿的古迹,就像帝羲(指黄帝)曾经来过一样。
明智的目光纵览着四周的山川,皇上的心胸包容了整个宇宙。
梵音随同着皇上的车辇,天上的步伐连接着酒杯。
旧日的园林经历了寒露的侵袭,残缺的池塘在问候着过去的灰烬。
散落的花瓣犹如捧起日光,大家都为圣明的慈爱而欢喜。
郑愔(约公元 660-720年),字子韶,号太和,唐代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典雅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这首诗作于郑愔应制赴幸三会寺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思。寺庙是当时文人聚会、赏景、吟咏的场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律诗,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的开头“鸟籀遗新阁,龙旂访古台”,通过鸟籀和龙旂的意象,展现了古老文化与崭新建筑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历史的延续感。接下来的“造书臣颉往,观迹帝羲来”,更是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提醒读者铭记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整首诗围绕着“山川”、“宇宙”、“梵音”等意象展开,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广阔视野,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理解。最后的“散花将捧日,俱喜圣慈开”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展现出一种祥和的氛围。
整首诗表现出对历史的追思与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皇权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珍视,情感基调既有庄重也有欢愉。
诗中提到的“造书臣”指的是谁?
“龙旂访古台”中的“古台”指的是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