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会三教诗

《会三教诗》

时间: 2025-05-02 04:46:17

诗句

少时学周孔。

弱冠穷六经。

孝义连方册。

仁恕满丹青。

践言贵去伐。

为善存好生。

中复观道书。

有名与无名。

妙术镂金版。

真言隐上清。

密行贵阴德。

显证表长龄。

晚年开释卷。

犹日映众星。

苦集始觉知。

因果乃方明。

示教惟平等。

至理归无生。

分别根难一。

执着性易惊。

穷源无二圣。

测善非三共同愿望。

大椿径亿尺。

小草裁云萌。

大云降大雨。

随分各受荣。

心想起异解。

报应有殊形。

差别岂作意。

深浅固物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6:17

原文展示:

会三教诗 萧衍 〔南北朝〕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践言贵去伐。为善存好生。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分别根难一。执着性易惊。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共同愿望。大椿径亿尺。小草裁云萌。大云降大雨。随分各受荣。心想起异解。报应有殊形。差别岂作意。深浅固物情。

白话文翻译:

我年轻时学习周公和孔子的教诲,二十岁时深入研究六经。孝顺和义理贯穿在书籍中,仁爱和宽恕充满了画卷。实践诺言重视不争斗,行善保全生命。后来阅读道教书籍,探讨有名与无名的概念。精妙的法术刻在金版上,真言隐藏在高级的境界。秘密行动重视阴德,明显的证据表明长寿。晚年打开佛经,如同太阳照耀众星。开始理解苦难的聚集,因果关系才变得清晰。教导只追求平等,至高的道理归于无生。区分根源难以统一,执着本性容易惊慌。探究源头没有两个圣人,测量善行不是三个共同的愿望。巨大的椿树直径达亿尺,小草像云一样萌发。大云降下大雨,各自按份享受荣耀。心思想法产生不同的解释,报应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差别难道是有意为之,深浅自然是事物的本性。

注释:

  • 周孔:指周公和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 方册:指书籍。
  • 丹青:指绘画,这里比喻记载。
  • 去伐:指不争斗。
  • 道书:指道教的经典。
  • 金版:指珍贵的书籍或文献。
  • 上清:道教中的高级境界。
  • 阴德:指暗中做的好事。
  • 释卷:指佛经。
  • 苦集:佛教术语,指苦难的聚集。
  • 因果:佛教术语,指因果关系。
  • 无生:佛教术语,指超越生死的境界。
  • 大椿:指巨大的椿树,比喻长寿。
  • 小草裁云萌:比喻小草像云一样萌发。
  • 随分:按照各自的份量。
  • 殊形:不同的形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也有深厚的造诣。他推崇儒、道、佛三教,这首诗反映了他对三教思想的融合和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萧衍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儒、道、佛三教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融合。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三教教义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萧衍对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和理解的体现。诗中,他回顾了自己从年轻时学习儒家经典,到中年阅读道教书籍,再到晚年研读佛经的历程。他强调了孝义、仁恕、去伐、好生等儒家价值观,同时也接受了道教的阴德、真言和佛家的因果、无生等概念。诗的最后,他用大椿和小草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多样性和平等的看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份量和荣耀,不应过分执着于差别和深浅。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体现了萧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
    • 年轻时学习周公和孔子的教诲,二十岁时深入研究六经。
  2. 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
    • 孝顺和义理贯穿在书籍中,仁爱和宽恕充满了画卷。
  3. 践言贵去伐。为善存好生。
    • 实践诺言重视不争斗,行善保全生命。
  4. 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
    • 后来阅读道教书籍,探讨有名与无名的概念。
  5. 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
    • 精妙的法术刻在金版上,真言隐藏在高级的境界。
  6. 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
    • 秘密行动重视阴德,明显的证据表明长寿。
  7. 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
    • 晚年打开佛经,如同太阳照耀众星。
  8. 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
    • 开始理解苦难的聚集,因果关系才变得清晰。
  9. 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
    • 教导只追求平等,至高的道理归于无生。
  10. 分别根难一。执着性易惊。
    • 区分根源难以统一,执着本性容易惊慌。
  11. 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共同愿望。
    • 探究源头没有两个圣人,测量善行不是三个共同的愿望。
  12. 大椿径亿尺。小草裁云萌。
    • 巨大的椿树直径达亿尺,小草像云一样萌发。
  13. 大云降大雨。随分各受荣。
    • 大云降下大雨,各自按份享受荣耀。
  14. 心想起异解。报应有殊形。
    • 心思想法产生不同的解释,报应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5. 差别岂作意。深浅固物情。
    • 差别难道是有意为之,深浅自然是事物的本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犹日映众星”比喻佛经的智慧如同太阳照耀众星。
  • 对仗:如“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中的“孝义”与“仁恕”,“方册”与“丹青”形成对仗。
  • 拟人:如“小草裁云萌”中的“裁”字赋予小草以人的动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融合儒、道、佛三教的智慧,追求人生的平等和无生。萧衍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表达了对三教教义的尊重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强调了孝义、仁恕、去伐、好生等儒家价值观,同时也接受了道教的阴德、真言和佛家的因果、无生等概念。诗的最后,他用大椿和小草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多样性和平等的看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份量和荣耀,不应过分执着于差别和深浅。

意象分析:

  • 大椿:巨大的椿树,比喻长寿和伟大。
  • 小草:比喻平凡和微小。
  • 大云:比喻普遍和广泛。
  • 大雨:比喻恩泽和滋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萧衍在诗中提到的“六经”不包括以下哪一部? A. 《诗经》 B. 《尚书》 C. 《乐经》 D. 《春秋》

  2. 诗中的“去伐”指的是什么? A. 去打仗 B. 不争斗 C. 去砍伐 D. 去旅行

  3. “晚年开释卷”中的“释卷”指的是什么? A. 道教书籍 B. 佛经 C. 儒家经典 D. 历史书籍

  4. 诗中的“无生”是哪个宗教的概念?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 基督教

答案:

  1. C. 《乐经》
  2. B. 不争斗
  3. B. 佛经
  4. C. 佛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别》(王维):王维的这首诗也体现了对儒、道、佛三教的融合和理解。
  • 《归园田居》(陶渊明):陶渊明的这首诗体现了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与萧衍的诗有相似的追求。

诗词对比:

  • 《会三教诗》与《赠别》(王维):两者都体现了对三教思想的融合,但萧衍的诗更多地强调了宗教的平等和无生,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强调了自然和心灵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朝梁武帝萧衍传》
  • 《南朝文学史》
  • 《佛教与中国文化》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寒食只旬日间风雨不已 岩桂二首 其二 己己岁夏旱大热睡起偶成 春日即事次韵 松风亭四首 其四 郑顾道招赏瑞香 荔子 寄何晋之直阁 子苍携和章见过用韵为谢 宫祠满秩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无须之祸 小犬 水结尾的成语 臼字旁的字 骐骥过隙 重垂线 歺字旁的字 每逢 掌上观纹 春困秋乏 肉字旁的字 忧心悄悄 走之旁的字 碓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幌的词语有哪些 臣字旁的字 刳形去皮 行扈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