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十喻诗 幻诗

《十喻诗 幻诗》

时间: 2025-07-30 16:05:19

诗句

挥霍变三有。

恍惚随六尘。

兰园种五果。

雕案出八珍。

对见不可信。

熟视事非真。

空生四岳想。

徒劳七识神。

着幻是幻者。

知幻非幻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6:05:19

原文展示:

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着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幻象的虚幻性质。诗中提到,事物变化无常,如同随风飘荡的尘埃,园中种植的果实和精雕细琢的珍馐,都不过是幻象。面对这些幻象,不可轻信,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并不真实。心中产生的种种幻想,都是徒劳无功的。执着于幻象的人,自己也成为幻象的一部分;而真正了解幻象的人,知道它们并非真实。

注释: 字词注释:

  • 挥霍:变化无常。
  • 三有:佛教术语,指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的存在。
  • 六尘:佛教术语,指色、声、香、味、触、法,即六种感知的外境。
  • 兰园:指美丽的花园。
  • 五果:指五种果实,这里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
  • 雕案:精雕细琢的案几。
  • 八珍:指八种珍贵的食物,这里比喻各种珍贵的事物。
  • 对见:面对,直视。
  • 熟视:仔细观察。
  • 四岳:比喻心中产生的种种幻想。
  • 七识神:佛教术语,指七种识,这里比喻人的心智。
  • 着幻:执着于幻象。
  • 知幻:了解幻象的本质。

典故解析:

  • 三有、六尘:佛教中的基本概念,用来描述世间万物的虚幻性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多涉及佛教思想,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萧衍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对“幻”这一概念的探讨。在动荡的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感到世事无常,萧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无常的深刻认识和对幻象的超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虚幻性质的深刻洞察。诗中“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描绘了世间万物的无常和虚幻,而“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则进一步以具体的事物来比喻这种虚幻。后文“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强调了对幻象的警惕和辨识,而“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则指出了执着于幻象的无益。最后两句“着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则是对幻象本质的深刻揭示,表达了超越幻象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挥霍变三有: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如同随风飘荡的尘埃。
  2. 恍惚随六尘:进一步强调世间万物的虚幻性质。
  3. 兰园种五果:以美丽的花园和果实来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
  4. 雕案出八珍:以精雕细琢的珍馐来比喻各种珍贵的事物。
  5. 对见不可信:面对这些幻象,不可轻信。
  6. 熟视事非真: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并不真实。
  7. 空生四岳想:心中产生的种种幻想,都是徒劳无功的。
  8. 徒劳七识神:执着于幻象的人,自己也成为幻象的一部分。
  9. 着幻是幻者:执着于幻象的人,自己也成为幻象的一部分。
  10. 知幻非幻人:真正了解幻象的人,知道它们并非真实。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多次使用比喻,如“挥霍变三有”比喻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兰园种五果”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揭示世间万物的虚幻性质,并强调超越幻象的智慧。诗人通过对幻象的描绘和批判,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鼓励人们认清幻象的本质,追求真实的自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挥霍:变化无常的意象。
  • 三有:佛教术语,指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的存在。
  • 六尘:佛教术语,指色、声、香、味、触、法,即六种感知的外境。
  • 兰园:美丽的花园,比喻美好的事物。
  • 五果:五种果实,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
  • 雕案:精雕细琢的案几,比喻珍贵的事物。
  • 八珍:八种珍贵的食物,比喻各种珍贵的事物。
  • 四岳:比喻心中产生的种种幻想。
  • 七识神:佛教术语,指七种识,比喻人的心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挥霍变三有”中的“三有”指的是什么? A. 三种果实 B. 三界的存在 C. 三种珍宝 D. 三种幻象

  2. 诗中“兰园种五果”中的“五果”比喻什么? A. 五种果实 B. 五种珍宝 C. 各种美好的事物 D. 五种幻象

  3. 诗中“着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表达了什么思想? A. 执着于幻象的人,自己也成为幻象的一部分;真正了解幻象的人,知道它们并非真实。 B. 执着于幻象的人,自己也成为幻象的一部分;真正了解幻象的人,知道它们并非真实。 C. 执着于幻象的人,自己也成为幻象的一部分;真正了解幻象的人,知道它们并非真实。 D. 执着于幻象的人,自己也成为幻象的一部分;真正了解幻象的人,知道它们并非真实。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金刚经》:佛教经典,深入探讨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哲学思想。
  • 《心经》:另一部佛教经典,强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观念。

诗词对比:

  • 与《金刚经》和《心经》相比,萧衍的这首诗更加简洁明了,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哲学思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佛教哲学》:介绍佛教基本概念和哲学思想的书籍。
  • 《萧衍诗集》:收录萧衍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得寿仁寿俊二子中涂家书三首 其三 送林子方直阁秘书将漕闽部三首 瑞香花新开五首 其五 过陂子迳五十余里,乔木蔽天,遣闷七绝句 故王氏令人挽二首 和萧伯振祷雨 见周子叶充舍人叙怀 督诸军求盗梅州,宿曹溪,呈叶景伯、陈守正 胡达孝水墨妙绝一世为余作枯松孙枝石间老柏谢以长句 刘村渡二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暴躁如雷 捧头鼠窜 囊里盛锥 钝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长目飞耳 衣字旁的字 浆子 毋字旁的字 木字旁的字 单耳刀的字 佳偶自天成 折节读书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攫窃 爪字旁的字 相帮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