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3:36
若非来寺里,无地避炎蒸。
经雨房基润,依山井气冰。
榻虚凉睡客,松湿滴归僧。
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
如果不是来到这座寺庙,哪里能找到避暑的地方呢?
经过雨水的浇灌,房子的基座湿润,
依靠山而建的井水冰冷清凉。
榻上空荡荡的,适合睡觉的客人,
松树上湿润的水滴,滴落在归来的僧人身上。
面对这一切,最适合的是静静地待着,
写诗在此时也并不合适。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避暑的场景,反映了作者在炎热夏季寻求宁静的心境。诗中提到的“寺”是古代文化中追求清净与避世的象征,常常与佛教文化相关联。
刘克庄(1187-1269),字仲明,号惭愧,南宋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
这首诗作于夏季,诗人因炎热而寻访山中寺庙,借此表达对清凉环境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束岩寺避暑》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避暑的理想场所,诗中以“寺”为背景,借助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对清凉与宁静的向往。诗的开头便直入主题,设问“若非来寺里”,即刻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避暑的情境。接下来的描写从环境入手,经过雨水滋润的地基,以及井水的冰凉,生动地描绘出避暑的舒适感。
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寺庙中的生活,榻上空荡荡的,暗示着诗人享有独处的宁静。松树上水滴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这些细节更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清凉和幽静的气息,令人仿佛置身其中。
最后两句“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则是诗人自我反思的结果,面对如此静谧的环境,反而不适合写诗,强调了心境的宁静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这种情感的转折,使得整首诗更具深意,既写出外在的景物,又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若非来寺里,无地避炎蒸。
表达了只有来到寺庙才能找到避暑之处的感慨。
经雨房基润,依山井气冰。
通过“经雨”与“依山”强调自然的滋润与清凉。
榻虚凉睡客,松湿滴归僧。
描绘寺庙的宁静,体现了居住者的舒适与松树的自然浇灌。
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
表达了与自然宁静相对应的内心感受,强调静谧对写作的重要性。
整首诗表达了在炎热夏季中寻求宁静、清凉的愿望,强调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平和,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哲学的追求。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榻虚凉睡客”意指什么?
“为诗亦不应”这句的意思是?
将刘克庄的《束岩寺避暑》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个作品都强调了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但刘克庄的诗更侧重于避暑的场景,而王维则更注重秋天的意境与人情的温暖,展示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