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临顿儿

《临顿儿》

时间: 2025-04-27 00:15:51

诗句

临顿谁家儿?

生小矜白皙。

阿爷负官钱,弃置何仓卒!

贻我适谁家,朱门临广陌。

嘱侬且好住,跳弄无知识。

独怪临去时,摩首如怜惜。

三年教歌舞,万里离亲戚。

绝技逢侯王,宠异施恩泽。

高堂红氍毹,华灯布瑶席。

授以紫檀槽,吹以白玉笛。

文锦缝我衣,珍珠装我额。

瑟瑟珊瑚枝,曲罢恣狼藉。

我本贫家子,邂逅道抛掷。

一身被驱使,两口无消息。

纵赏千万金,莫救饿死骨。

欢乐居他乡,骨肉诚何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15:51

原文展示:

临顿谁家儿?生小矜白皙。阿爷负官钱,弃置何仓卒!贻我适谁家,朱门临广陌。嘱侬且好住,跳弄无知识。独怪临去时,摩首如怜惜。三年教歌舞,万里离亲戚。绝技逢侯王,宠异施恩泽。高堂红氍毹,华灯布瑶席。授以紫檀槽,吹以白玉笛。文锦缝我衣,珍珠装我额。瑟瑟珊瑚枝,曲罢恣狼藉。我本贫家子,邂逅道抛掷。一身被驱使,两口无消息。纵赏千万金,莫救饿死骨。欢乐居他乡,骨肉诚何益!

白话文翻译:

临顿这个地方的孩子,从小皮肤白皙,自负美貌。他的父亲因为欠了官府的钱,突然间被抛弃。他被送到一个陌生的家庭,那家门前是大路,朱门显赫。主人嘱咐他要好好待在这里,他像个无知的孩子一样跳来跳去。奇怪的是,离开时,主人似乎很怜惜地摸了摸他的头。三年来,他被教导歌舞,远离了亲人。他的绝技得到了侯王的赏识,受到了特别的恩宠。在华丽的厅堂里,红色的地毯,华灯照耀着精美的宴席。他学会了用紫檀木的乐器,吹奏白玉制成的笛子。他的衣服是用文锦缝制的,额头上装饰着珍珠。演奏结束后,珊瑚枝散落一地,显得凌乱。他原本是贫穷人家的孩子,偶然间被抛入这个境遇。他一个人被驱使,家人却杳无音讯。即使得到了千万金的赏赐,也救不了那些饿死的亲人。在异乡享受欢乐,亲情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注释:

  • 临顿: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矜白皙:自负皮肤白皙。
  • 阿爷:父亲。
  • 负官钱:欠了官府的钱。
  • 贻我适谁家:被送到一个陌生的家庭。
  • 朱门临广陌:形容家庭显赫,门前是大路。
  • 嘱侬且好住:主人嘱咐他要好好待在这里。
  • 跳弄无知识:像个无知的孩子一样跳来跳去。
  • 摩首如怜惜:主人似乎很怜惜地摸了摸他的头。
  • 绝技逢侯王:他的绝技得到了侯王的赏识。
  • 宠异施恩泽:受到了特别的恩宠。
  • 高堂红氍毹:华丽的厅堂里,红色的地毯。
  • 华灯布瑶席:华灯照耀着精美的宴席。
  • 授以紫檀槽:学会了用紫檀木的乐器。
  • 吹以白玉笛:吹奏白玉制成的笛子。
  • 文锦缝我衣:衣服是用文锦缝制的。
  • 珍珠装我额:额头上装饰着珍珠。
  • 瑟瑟珊瑚枝:形容珊瑚枝散落一地,显得凌乱。
  • 邂逅道抛掷:偶然间被抛入这个境遇。
  • 一身被驱使:他一个人被驱使。
  • 两口无消息:家人却杳无音讯。
  • 纵赏千万金:即使得到了千万金的赏赐。
  • 莫救饿死骨:也救不了那些饿死的亲人。
  • 欢乐居他乡:在异乡享受欢乐。
  • 骨肉诚何益:亲情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清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沉郁顿挫,尤以七言歌行见长。《临顿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贫家孩子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动荡,贫富差距悬殊。诗中的孩子因为家庭的贫困和父亲的债务,被迫离开亲人,进入显赫的家庭学习歌舞,最终成为侯王的宠儿。诗中通过孩子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一个贫家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他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起伏。诗中,孩子的天真与无奈、主人的怜惜与利用、侯王的宠幸与冷漠,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社会画卷。孩子的白皙皮肤和绝技,本是他的天赋和骄傲,却也成为他被利用和抛弃的工具。诗中的意象丰富,如“朱门临广陌”、“高堂红氍毹”、“文锦缝我衣”等,都极富视觉冲击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结尾的“欢乐居他乡,骨肉诚何益”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主题,即在物质丰富的异乡,亲情的缺失和内心的孤独是无法用金钱和地位来弥补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临顿谁家儿?生小矜白皙。” —— 开篇点明孩子的出身和特点,白皙的皮肤是他自负的资本。
  2. “阿爷负官钱,弃置何仓卒!” —— 父亲因债务被迫抛弃孩子,突显家庭的困境。
  3. “贻我适谁家,朱门临广陌。” —— 孩子被送到显赫的家庭,朱门广陌象征着权贵的生活。
  4. “嘱侬且好住,跳弄无知识。” —— 主人嘱咐孩子好好待着,孩子像无知的孩子一样跳来跳去,显示他的天真。
  5. “独怪临去时,摩首如怜惜。” —— 离开时,主人似乎很怜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暗示主人的复杂情感。
  6. “三年教歌舞,万里离亲戚。” —— 孩子在显赫家庭学习歌舞,远离了亲人,显示了他的牺牲。
  7. “绝技逢侯王,宠异施恩泽。” —— 孩子的绝技得到了侯王的赏识,受到了特别的恩宠,显示了他的成功。
  8. “高堂红氍毹,华灯布瑶席。” —— 华丽的厅堂和宴席,显示了侯王家的奢华。
  9. “授以紫檀槽,吹以白玉笛。” —— 孩子学会了用紫檀木的乐器,吹奏白玉制成的笛子,显示了他的技艺。
  10. “文锦缝我衣,珍珠装我额。” —— 孩子的衣服和装饰,显示了他的地位。
  11. “瑟瑟珊瑚枝,曲罢恣狼藉。” —— 演奏结束后,珊瑚枝散落一地,显得凌乱,显示了他的孤独。
  12. “我本贫家子,邂逅道抛掷。” —— 孩子原本是贫穷人家的孩子,偶然间被抛入这个境遇,显示了他的无奈。
  13. “一身被驱使,两口无消息。” —— 孩子一个人被驱使,家人却杳无音讯,显示了他的孤独和无助。
  14. “纵赏千万金,莫救饿死骨。” —— 即使得到了千万金的赏赐,也救不了那些饿死的亲人,显示了他的悲哀。
  15. “欢乐居他乡,骨肉诚何益!” —— 在异乡享受欢乐,亲情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显示了他的反思和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朱门临广陌”比喻权贵的生活,“文锦缝我衣”比喻孩子的地位。
  • 拟人:如“摩首如怜惜”拟人化主人的动作,显示他的复杂情感。
  • 对仗:如“高堂红氍毹,华灯布瑶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一个贫家孩子的遭遇,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孩子的天真与无奈、主人的怜惜与利用、侯王的宠幸与冷漠,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社会画卷。诗中的意象丰富,如“朱门临广陌”、“高堂红氍毹”、“文锦缝我衣”等,都极富视觉冲击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结尾的“欢乐居他乡,骨肉诚何益”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主题,即在物质丰富的异乡,亲情的缺失和内心的孤独是无法用金钱和地位来弥补的。

意象分析:

  • 朱门:象征权贵的生活。
  • 高堂红氍毹:象征奢华的宴席。
  • 文锦缝我衣:象征孩子的地位。
  • 珍珠装我额:象征孩子的装饰。
  • 瑟瑟珊瑚枝:象征孩子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孩子因为什么原因被送到显赫的家庭? A. 家庭贫困 B. 父亲欠官钱 C. 自己选择 D. 被绑架 答案:B

  2. 诗中的孩子在显赫家庭学习了什么? A. 书法 B. 绘画 C. 歌舞 D. 武术 答案:C

  3. 诗中的孩子最终得到了谁的赏识? A. 皇帝 B. 侯王 C. 将军 D. 商人 答案:B

  4. 诗中的孩子为什么感到孤独? A. 没有朋友 B. 远离亲人 C. 被利用 D. 失去自由 答案:B

  5. 诗中的孩子认为在异乡享受欢乐,亲情的意义在哪里? A. 有用 B. 无用 C. 不确定 D. 无关紧要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石壕吏》:通过一个贫苦家庭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 白居易的《卖炭翁》: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石壕吏》与吴伟业的《临顿儿》:两者都通过贫苦家庭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但《石壕吏》更多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而《临顿儿》则更多地展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性的复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诗选》:收录了吴伟业的《临顿儿》和其他清代诗人的作品,是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参考书。
  • 《吴伟业诗集》:收录了吴伟业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吴伟业诗歌的重要参考书。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收录了大量古代诗歌的鉴赏文章,是研究古代诗歌的重要参考书。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赠王寂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濠州七绝 虞姬墓 南歌子(再用前韵) 汲江煎茶 老翁井?此诗当为苏洵作? 月兔茶 次韵钱穆父会饮 餈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 次韵柳子玉二首 纸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点手划脚 山吟泽唱 横击 饥来吃饭 狼子野心 包含茵的词语有哪些 子字旁的字 包含浚的词语有哪些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臣字旁的字 说七说八 劳民费财 乛字旁的字 四艺 适销 己字旁的字 旡字旁的字 包含睽的词语有哪些 助人为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