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7:31
食蛤蜊米脯羹
作者:杨万里 〔宋代〕
倾来百颗恰盈奁,
剥作杯羹未属厌。
莫遣下盐伤正味,
不曾著蜜若为甜。
雪揩玉质全身莹,
金缘冰钿半缕纤。
更浙香粳轻糁却,
发挥风韵十分添。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品尝蛤蜊米脯羹的情景。诗中说,倾倒进来的蛤蜊恰好装满了碗,剥开后做成羹汤并没有感到厌倦。不要加盐以免破坏其本味,若不加蜜又如何能甜。雪白的蛤蜊晶莹剔透,金色的汤面上漂浮着细腻的泡沫。再加上轻盈的香米,更是让这道美食的风韵大增。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生于1180年,卒于1260年。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杨万里一生游历广泛,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
《食蛤蜊米脯羹》创作于杨万里晚年的某个时刻,体现了他对美食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在南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文化也趋于繁荣,诗人在此背景下,借助美食表达个人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碗蛤蜊米脯羹,生动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感受和对美食的热爱。全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杨万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对于味道的细致描绘,不仅表达了对食材本味的珍视,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诗的开头,诗人用“倾来百颗”描绘了丰盛的场景,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随即用“剥作杯羹未属厌”表现出他对美食的陶醉与沉迷。接着,他提醒人们要保持食物的本味,“莫遣下盐伤正味”,显示出诗人对食材纯粹性的尊重。而“不曾著蜜若为甜”则隐含着对简单自然的追求。
整首诗不仅是对味道的赞美,更是对生活哲学的反思。杨万里的诗歌常常蕴含着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这首诗也不例外,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美食的赞美与珍视,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通过细腻的描绘,体现了对食材本味的尊重和对自然单纯美的向往,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到的“蛤蜊”主要用来制作什么?
诗人认为在制作羹汤时应该如何处理盐?
诗中提到的“金缘冰钿”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