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5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58:37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不再啄食,鸣叫声中思念群雁。
谁来怜惜这一片孤影,隔着万重云雾而失散?
极目远望似乎还可以看见,悲哀的情绪比听到的更深切。
野鸦毫无情绪,喧闹地自顾自叫着。
本诗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孤雁”常用于古诗中象征孤独与思念,反映了诗人对故乡或亲友的思念之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情感真挚,擅长描绘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
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人民苦难。诗人在流亡生涯中,常感孤独与无助,故以孤雁为喻,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对故土的思念。
《孤雁》通过孤雁的形象,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与无奈的孤独感。诗的开头,孤雁不饮啄,表明了它的失落与孤寂,飞鸣声中蕴含着对群雁的深切思念。接着,诗人以“谁怜一片影”发问,表现出对孤雁处境的同情,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相较于“望尽似犹见”,在极目远望中,虽能见到遥远的影子,但那份悲伤却愈发加重。最后,野鸦的鸣叫与孤雁的哀鸣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孤雁的孤独与无助。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杜甫深厚的诗歌功底和对人间疾苦的敏感触觉。
诗歌通过孤雁的形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孤独中的无奈与悲伤。杜甫以此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个人悲剧,深入揭示了人类情感的脆弱与渴望。
孤雁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幸福
B. 孤独与思乡
C. 自由
“谁怜一片影”中的“影”指的是什么?
A. 影子
B. 孤雁
C. 万重云
野鸦的鸣叫与孤雁的鸣叫有何不同?
A. 野鸦无情,孤雁悲伤
B. 野鸦悲伤,孤雁无情
C. 都是无情的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的声音。 野鸦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