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1:1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1:10:51
寄南岳诸道友
作者: 齐己 〔唐代〕
南望衡阳积瘴开,
去年曾踏雪游回。
谩为楚客蹉跎过,
却是边鸿的当来。
乳窦孤明含海日,
石桥危滑长春苔。
终寻十八高人去,
共坐苍崖养圣胎。
向南望去,衡阳的瘴气渐渐消散,
去年我曾踏雪而归,游览过此地。
无意中作为楚地的客人,白白地逗留,
其实是为了等待归来的鸿雁。
山间小溪清澈明亮,映照着海上的日光,
石桥上长满了春天的苔藓,光滑而危险。
我最终要寻访那十八位高人,
与他们共同坐在苍茫的崖边,养成圣人的胎息。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齐己(779年-835年),字景瞻,号清真,唐代诗人,擅长写山水诗,诗风清新脱俗。他的诗歌常蕴含哲理,表达对自然与友谊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怀念与友人游玩的时光,同时也表达了对高人隐士的向往。
齐己的《寄南岳诸道友》充分展现了他对自然与友谊的深刻思考。在开篇,诗人以“南望衡阳积瘴开”引入景象,描绘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象征着希望与生机。接着,通过“去年曾踏雪游回”的回忆,诗人表达了对往日友谊的怀念。虽然身在楚地的他感到有些迷茫,但“边鸿的当来”却让他心中充满期待,暗示着未来的美好。
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乳窦孤明含海日”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山水的静谧与清新。诗中提到的“石桥危滑长春苔”,则透露出一种宁静而又危险的美,仿佛在提醒人们在欣赏自然时也应谨慎。
最后,诗人表达了“终寻十八高人去”的愿望,展现了对高人隐士的崇敬与向往,暗示了他对修行与精神世界的追求。整首诗风格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的豪情与智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展现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道教文化与唐代诗人的哲学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衡阳”在地理上指的是哪里?
A. 广东
B. 湖南
C. 湖北
诗中“边鸿的当来”象征着什么?
A. 友人的离去
B. 归来的希望
C. 远方的游子
“石桥危滑长春苔”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危险与美的结合
C. 追求理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