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

《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

时间: 2025-05-04 03:20:11

诗句

剥皮刺血诚何苦,欲写灵山九会文。

十指沥干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0:11

原文展示:

剥皮刺血诚何苦,
欲写灵山九会文。
十指沥干终七轴,
后来求法更无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为了书写《法华经》,忍受剥皮刺血的痛苦,真是何其艰难。他想要把灵山九会的经典文字写下来,但十个手指都沥干了血,最终却只完成了七卷。而在此之后,他却再也找不到可以求法的君主了。

注释:

  • 剥皮:指的是剥去皮肤,这里比喻写作的艰辛。
  • 刺血:用针刺破皮肤流血,形容写作时的苦痛。
  • 灵山:指的是佛教中的灵山,象征智慧与真理。
  • 九会文:指的是佛教《法华经》中九个会集的文句。
  • 十指沥干:十个手指流血干枯,形象地描绘了写作的艰辛。
  • 七轴:指完成的七卷书籍。
  • 求法:寻求佛法的教导。

典故解析:

《法华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教义与思想,影响深远。灵山九会则是《法华经》中描述的佛陀所讲法的场景,象征着高深的佛理和教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齐己,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尤其擅长写佛教题材的诗歌。
  • 创作背景:本诗是在齐己为前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而作,体现了他对佛教经典的虔诚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剥皮刺血为引子,深刻描绘了为了书写《法华经》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开头的“剥皮刺血诚何苦”直入主题,生动地展示了写作途中所经历的痛苦与执着。接着作者提到“欲写灵山九会文”,不仅表明了其写作的目的,也隐含着对佛教教义的崇拜与追求。

“十指沥干终七轴”则表现了他在写作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与坚持。然而,尽管倾尽全力,最终却只完成了七卷书籍,显示出对目标的无奈与遗憾。最后一句“后来求法更无君”更是发人深思,表达了在苦苦追寻之后的孤独与失落。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体现了齐己对佛教经典的虔诚和追求,同时又蕴含着对人生态度的反思,既有对理想的执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剥皮刺血诚何苦”:表达写作的痛苦,形象地比喻了为创作而付出的代价。
    • “欲写灵山九会文”:表明写作的目的,指向佛教经典。
    • “十指沥干终七轴”:强调付出的努力与最终的成就之间的落差。
    • “后来求法更无君”:反映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孤独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写作比作剥皮刺血,形象地表达了其艰辛。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的主题在于探索追求理想的艰难与孤独,反映了对真理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剥皮刺血:象征着极大的努力与牺牲。
  • 灵山:象征着智慧与真理,是追求佛法的目标。
  • 十指沥干:强调了创作的艰难过程。
  • 无君:象征着追求真理的孤独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灵山”指的是什么?

    • A. 佛教经典
    • B. 一座山
    • C. 佛教的象征
    • D. 以上皆是
  2. 诗中“十指沥干终七轴”表达了什么?

    • A. 完成了十轴
    • B. 付出与成就之间的差距
    • C. 写作的乐趣
    • D. 只完成了七轴

答案

  1. D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静夜思》李白,体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诗词对比:比较齐己的《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在追求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但风格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法华经》
  • 齐己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所怀 出真州 京城借永福寺漆台口占似王城山 度荆门望楚 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一作刘长卿诗) 刘方平壁画山 福先寺寻湛然寺主不见 送裴陟归常州 杂言迎神词二首。送神 鲁山送别(一作刘长卿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畸形发展 文字旁的字 心字底的字 云关 包含泄的成语 因任授官 言字旁的字 冷暖自知 总装 目字旁的字 望秋先零 心海 隹字旁的字 湱湱 口讲指划 靓妆炫服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