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蓦山溪

《蓦山溪》

时间: 2025-04-30 15:40:22

诗句

凡躯四假,正好堪论讨。

有限是因缘,却何不、修行早早。

尘劳不染,则显一家风,没牵萦,无系绊,于已除烦恼。

稍能悟晓。

财色难相找。

养就本元神,这真理、真灵倚靠。

昆仑山上,一点处逍遥,对红霞,成自在,鹤引携芝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0:22

原文展示

《蓦山溪》
王哲 〔元代〕
凡躯四假,正好堪论讨。
有限是因缘,却何不修行早早。
尘劳不染,则显一家风,
没牵萦,无系绊,于已除烦恼。
稍能悟晓。财色难相找。
养就本元神,这真理真灵倚靠。
昆仑山上,一点处逍遥,
对红霞,成自在,鹤引携芝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探讨了人身的虚幻与修行的必要。人的身体是暂时的,值得深入讨论。生命有限,是由因缘造成的,为什么不早一点修行呢?若能不被世俗的烦恼所染,便能展现出一种高雅的风范。没有牵挂,没有束缚,烦恼也就自然消除。稍微能够领悟的人,明白财富与色欲是难以寻觅的。修养本性之元神,真理与灵性便会依靠于此。在昆仑山上,能够逍遥自在,面对红霞,心灵得以自由,白鹤引领着灵芝草。

注释

  • 凡躯:指人的身体,强调其虚假与不实。
  • 因缘:指因果关系,表示生命的有限性。
  • 尘劳:指世俗的繁杂事务。
  • 无系绊:没有牵挂与束缚。
  • 本元神:指人的本性,内在的真实自我。
  • 昆仑山:古代神话中的圣山,象征着高远与逍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哲是元代的诗人,以其道家思想与自然景观结合的诗作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加深,修行与自我反省成为重要的主题。

诗歌鉴赏

《蓦山溪》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作者通过对人生的审视与反思,表达了对修行的渴望与追求。诗开篇即提到“凡躯四假”,以此引出对人生虚幻的思考,强调人身的脆弱与短暂。接着,诗人提到“有限是因缘”,意味着人生的种种境遇都是因缘而生,提示人们应当珍惜时间,早作修行。

在后面的句子中,诗人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状态,即“尘劳不染”,在这状态下,他能够超越世俗的种种牵挂与烦恼,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尤其是“昆仑山上,一点处逍遥”,在此,昆仑山不仅是一个地理意象,更象征着一种人生理想的境界,诗人向往的自由与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含蓄,运用了许多哲学思想,展现了深刻的内涵与情感。诗中的意象,如“红霞”、“鹤”及“芝草”,都蕴含着自然的美与灵性的追求,增强了诗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凡躯四假,正好堪论讨。”:人身是虚幻的,值得深入讨论。
  2. “有限是因缘,却何不修行早早。”:生命有限,因此应早早修行。
  3. “尘劳不染,则显一家风。”:若不被世俗所染,便能展现出高雅的风范。
  4. “没牵萦,无系绊,于已除烦恼。”:没有牵挂与束缚,自然能消除烦恼。
  5. “稍能悟晓。”:能够领悟的人,会有所明白。
  6. “财色难相找。”:财富与色欲是难以追求的。
  7. “养就本元神,这真理真灵倚靠。”:修养本性,依赖真理与灵性。
  8. “昆仑山上,一点处逍遥。”:在昆仑山上,能够达到逍遥自在。
  9. “对红霞,成自在,鹤引携芝草。”:面对红霞,获得自由,鹤引领着灵芝草,象征着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凡躯四假”,强调其虚幻。
  • 对仗:如“尘劳不染”与“无系绊”,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昆仑山、红霞等自然意象象征着理想的境界和内心的自由。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修行的重要性,倡导超脱世俗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同时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昆仑山:象征高远理想与内心的宁静。
  • 红霞:象征美好与希望,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
  • 鹤与芝草:鹤象征长寿与自由,芝草象征灵性与真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凡躯四假”是指什么?

    • A. 人身的虚幻
    • B. 四季的变化
    • C. 自然的景象
      答案:A
  2. “尘劳不染”意味着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不被世俗烦恼影响
    • C. 生活繁忙
      答案:B
  3. 昆仑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丰富的物质生活
    • B. 理想的境界与内心的自由
    • C. 生活的困惑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by 李白:同样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 《静夜思》by 李白:对人生短暂与孤独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哲的《蓦山溪》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内心宁静的向往,但王哲更偏向于哲理的探讨,而陶渊明则更注重田园生活的真实感受。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哲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道家思想与诗歌创作》

相关查询

彩霓亭 宣州杂诗二十首 别达观文鉴二大士 江邻几沈文通二学士见过 拟玉台体七首其七领边绣 宣州杂诗二十首 送万殿丞虔州安远军 宣州杂诗二十首 避为师依韵答李献甫 赋石昌言家五题其一括苍石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养儿 龠字旁的字 建之底的字 贼头狗脑 言字旁的字 精神百倍 心长力短 还即 枝辞蔓语 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掳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畀的词语有哪些 廓定 斤字旁的字 无飇 乛字旁的字 吼天喊地 犯上作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