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2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25:55
故都残照在,一望尚峥嵘。
山拥吴云峻,天连楚水平。
到秋禾黍意,为客古今情。
高寝长松外,遗臣怯近城。
故都的余晖依然照耀,远望之下依旧巍峨壮丽。
群山环抱着吴地的高耸云峰,天空与楚地的平原相连。
到了秋天,稻谷和黍米的丰收景象,勾起我作为游子对古今情感的思考。
高处的寝宫外,长松树下,遗留下的臣子对近城的恐惧。
陈恭尹(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次公,号东皋,浙江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与人文景观,常在诗中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与情感。
《过金陵不泊》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之际,作者在游历金陵时,感慨故都的历史与自身的游子身份,表达了对古今历史的思考与对故国的怀念。
《过金陵不泊》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金陵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沉眷恋。首句“故都残照在”用落日余晖开启全诗,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怀旧之情。接下来,“山拥吴云峻,天连楚水平”描绘了金陵周围的自然景观,山峦与水域的对比不仅展现了地理的多样性,也暗含着历史上吴楚两国的纷争与文化交融。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将视角转向个人情感,“到秋禾黍意,为客古今情”,在丰收的季节里,秋禾与黍米的意象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缅怀与对游子身份的思考。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历史、文化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最后一句“高寝长松外,遗臣怯近城”则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遗臣的怯懦反映了国家的衰落与个人的无奈,长松的意象则象征着坚韧与岁月的见证。全诗在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历史的沉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都金陵的怀念与对历史的思考,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诗人作为游子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故土的热爱,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思索。
诗中提到的故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A. 北京
B. 南京
C. 上海
D. 西安
“山拥吴云峻,天连楚水平”中的“吴”和“楚”分别指代什么?
A. 两个国家
B. 两种动物
C. 两种植物
D. 两个城市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现了对丰收的感慨?
A. 残照
B. 禾黍
C. 长松
D. 高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