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6:0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6:03:10
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
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
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
这首诗描绘了巫山和庐山之间的遥远距离,以及松林和兰若在秋风中的萧瑟。虽然一位老和尚依然在黄昏时分敲响钟声,但众多僧人仍在乞求斋饭。香炉峰的颜色隐没在晴朗的湖水中,种植杏树的仙家靠近白榆树。去年我飞锡(出行)时听见乡村的孩子们哭叫,献花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允许我的门徒呢?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盛唐的繁华与安史之乱的动荡,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杜甫的诗风以沉郁顿挫著称,常有忧国忧民之情。
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他因战乱流亡四方,时常寄居于他人之处,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佛教的向往。诗中对寺庙生活的描绘,透露出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大觉高僧兰若》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宗教生活的感悟与对世事的沉思。诗的开头便以巫山和庐山的遥远对比,揭示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渺小感。接着,描绘了松林与兰若在秋风中的静谧,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在对老和尚和僧人的描写中,杜甫突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尽管老和尚依然在暮钟声中坚持自己的信仰,众僧却还在乞求食物,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对世俗的依赖。香炉峰的隐蔽更是暗示了内心的追求与外界的隔绝,显示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最后两句,提及飞锡与献花,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暗含对未来的期许,表现出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与渴望。整首诗在孤独与宁静中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哲理,反映出杜甫对人生、信仰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寺院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无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诗中提到的两座山分别是哪个?
“一老犹鸣日暮钟”中的“一老”指的是谁?
诗中的“飞锡”指的是什么?
以上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大觉高僧兰若》的艺术魅力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