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0:40
念奴娇 中秋
作者: 徐森〔清代〕
风清籁静,小庭空一缕篆烟浮绿。
绕砌寻行千里度,明月今宵才足。
憾叶声轻,鸣檐韵急,风戛琮琤玉。
清光可饮,不须重劝醽醁。
遥望桂影婆娑,欲寻修斧,斫此无情木。
云外一枝空在眼,玉宇琼楼谁属。
对此茫茫,无穷旧恨,依旧填心曲。
夜凉无寐,半窗瘦影横竹。
风轻而清,庭院里静悄悄的,只有一缕青烟在空中飘浮。
我在小径上漫步,仿佛已经走了千里,今晚的明月正好足够。
可惜树叶声轻,檐下的韵律急促,风声如同玉石的撞击。
这清亮的月光可供人饮用,不必再次劝我饮酒。
远望桂树的影子在摇曳,我想寻找一把斧头,砍掉这无情的木头。
云外的一枝桂花空在眼前,谁能拥有这玉宇琼楼?
对此茫然无边的思绪,无尽的旧恨,依旧在我心中回响。
夜深人静,我无法入眠,窗前的瘦影在竹影中横斜。
作者介绍:徐森,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为抒情诗,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中秋佳节,月圆人聚之时,诗人借此良辰美景,表达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念奴娇·中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光的欣赏以及对旧事的感慨。诗开篇以“风清籁静”描绘出一个宁静的小庭院,衬托出节日的氛围。随后,诗人通过“绕砌寻行千里度”表达了对月亮的向往,明月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
“憾叶声轻,鸣檐韵急”展示了自然的和谐与诗人内心的急迫情绪,尤其是“风戛琮琤玉”的比喻,生动地表现出秋夜的清冷和孤独。在对桂花的遥望中,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想要“斫此无情木”,即希望打破现实生活中的拘束。
整首诗在抒情中夹杂着对过往的思念,尤其在“无穷旧恨”中,诗人表现出对旧情的执念,令人感受到深深的孤独和无奈。最后一句“夜凉无寐,半窗瘦影横竹”则让整首诗在意境上达到高潮,孤独的夜晚与瘦弱的影子相映成趣,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例如“风戛琮琤玉”比喻风声清脆,赋予自然声音以生命。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中秋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往事的追忆,感情深沉而细腻。
诗词测试:
“风清籁静”中的“籁”字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竹声
C. 水声
D. 鸟声
诗中提到的“明月”象征着什么?
A. 醉酒
B. 思念
C. 幸福
D. 忧伤
“斫此无情木”的“无情木”指的是什么?
A. 桂树
B. 诗人的心情
C. 现实生活
D. 自然环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徐森的《念奴娇·中秋》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家人的思念。徐森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对往事的追忆,而苏轼的作品则更多表现出对团圆的渴望与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