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0:37
箕颍人穷独,蓬壶路阻难。
何如兼吏隐,复得事跻攀。
岩树罗阶下,江云贮栋间。
似移天目石,疑入武丘山。
清景徒堪赏,皇恩肯放闲?
遥知兴未足,即被诏征还。
我这穷苦的箕颍人独自一人,前往蓬壶的道路却阻隔重重。
不如做个隐士,重新得到做官的机会。
岩石和树木在阶下交错,江水的云雾滞留在屋檐之间。
似乎把天上的目石搬来了,仿佛走入了武丘的山中。
美好的景色只能欣赏,皇上的恩宠是否能让我闲适?
远远地知道前途未必如意,结果又被召回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
《因岩亭》作于白居易隐居期间,他在诗中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的无奈与烦恼。诗中夹杂着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了白居易在政治失意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因岩亭》是一首蕴含着深厚哲理的诗。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官场的失望。诗的开头,他以“箕颍人穷独”自喻,显示了他身处困境的孤独与无奈。接着,他提到“蓬壶路阻难”,用蓬壶作为隐逸的象征,暗示理想生活的遥不可及。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岩石、树木与江云的和谐美景,展现了自然的宁静。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欣赏,但随即转入对现实的感慨,“清景徒堪赏,皇恩肯放闲?”这句显示了他对皇恩的无奈与对闲适生活的渴望。
最后,白居易以“遥知兴未足,即被诏征还”收尾,表明即使在自然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最终也无法逃脱命运的召唤,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无奈感。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哲理思考,显示了白居易艺术与思想的高度统一。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个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命运、社会和自我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忧伤的情感。
白居易在《因岩亭》中所描绘的隐逸生活是指哪种生活?
A. 官场生活
B. 田园生活
C. 仙人生活
D. 商人生活
诗中提到的“皇恩肯放闲”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财富
B. 自由
C. 权力
D. 名声
“遥知兴未足,即被诏征还”中的“兴”指的是什么?
A. 兴趣
B. 事业
C. 幸福
D. 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