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3:45
骇绿与纷红,时样矜新格。
都是渊明未见花,荒径无颜色。
锦障列牙签,一一嘉名锡。
强把孤芳当牡丹,冷客嗤今热。
这首诗描绘了色彩鲜艳的花朵和新颖的样式,然而它们都不是陶渊明所见的花,荒凉的小路上没有任何颜色。华丽的装饰像是排列的牙签,一一获得赞美的名字。作者强行把孤傲的花朵当作牡丹,冷漠的客人嘲笑如今的热闹。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和诗人。他的诗歌多描绘田园生活,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本诗提到的“渊明未见花”暗示了作者对陶渊明理想的田园生活的追求与渴望,同时也以此作为对当代繁华的反讽。
作者介绍:夏孙桐,清代诗人,风格多样,擅长咏物,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在清代,社会风气逐渐浮华,诗人通过对比陶渊明的隐逸与当时社会的繁华,表达对当代风气的批判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本诗通过对色彩鲜艳的花朵与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当代社会浮华的批判。诗的开头“骇绿与纷红”以鲜艳的色彩吸引读者,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这种繁华的质疑,指出这些花朵并未得到真正的欣赏与认同,反而显得空洞。诗中提到“荒径无颜色”,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真情的渴望。
作者借用“锦障列牙签”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那种华而不实的装饰与炫耀,传递出一种对当下社会风气的讽刺。后面提到的“强把孤芳当牡丹”则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孤独的自省。尽管孤傲的花朵并不被众人所理解,诗人却仍然试图将其视作珍贵的存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为整首诗增添了深度。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层次感,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意象,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传递给读者。它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内心深处的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当代社会浮华的反思与对内心孤独的叹息,诗人渴望回归简单真实的生活。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骇绿与纷红”主要指什么?
“荒径无颜色”意味着什么?
作者借用陶渊明的形象,其目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