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2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28:07
《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
吾州之豪任公子,
少年盛壮日千里。
无媒自进谁识之,
有才不用今老矣。
别来十年学不厌,
读破万卷诗愈美。
黄州小郡隔溪谷,
茅屋数家依竹苇。
知命无忧子何病,
见贤不荐谁当耻。
平泉老令更可悲,
六十青衫贫欲死。
桐乡遗老至今泣,
颍川大姓谁能箠。
因君寄声问消息,
莫对黄鹞矜爪觜。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任伋的赞美与关怀,诗中说到任伋是我州的英才,年少时志向远大,虽然没有人来推荐他,但才华依旧不被重用。十年间,他依然勤奋好学,读书破万卷,诗歌的修养愈加深厚。黄州是个小地方,隔着溪谷,几间茅屋依傍着竹子和芦苇。一个知命的人,心中无忧,何必有病呢?看到有才华的人却不被重用,谁能不感到羞耻呢?平泉的老令更是令人心痛,年过六十,衣衫褴褛,贫困得令人心生怜悯。桐乡的老者至今仍在哭泣,而颍川的大姓中又有谁能得到提拔呢?因此,我寄信问候你,希望你不要对黄鹞鸟感到怜惜。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苏洵、苏辙的弟弟,三人合称“三苏”。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因其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然而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卓著。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反映了他对友人的关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在那个时代,士人重视推荐和官职,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后辈有才华却未被重用的失落感。
这首诗通过对任伋的赞美,展现了苏轼对有才之士的关怀与期待。开头几句直接描绘了任伋的英才形象,运用“少年盛壮”、“日千里”等词句,表现出他年轻时的朝气与抱负。然而,随着诗的深入,苏轼转向对社会现状的反思,表达了对有才能的人未能施展抱负的惋惜与无奈。诗中“知命无忧子何病”一句,体现出对命运的洒脱态度,同时也暗含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在形式上,诗的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例如对比与排比,使得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整首诗在描写个人命运的同时,也反映出对时代的深思,展现了苏轼作为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很强的社会关怀。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任公子”指的是谁?
“知命无忧子何病”中的“知命”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黄州”是指哪个地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