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1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17:35
凤不出丹穴,姬孔叹且思。
忽来乃为时,不计身安危。
采色炫世眼,鸣声漏天机。
高梧寄孤巢,俯仰反自悲。
矧复鴳雀俦,妒喘如筒吹。
我知盛名下,忧惙甚井眉。
宠辱更事耳,何异秦晋饥。
生身等世间,宁免相贷资。
公乎岂人谋,天特相兹时。
奈何不自量,径欲力撼之。
如我实助喜,良是昔所期。
蜀笺冰不如,忽枉洒兰辞。
三复重太息,无术可肉飞。
要看笔如椽,涂改生民诗。
凤凰不再出现在丹穴之中,姬孔因而叹息并思念。忽然来临的时机,让我不计较自身的安危。色彩的采集炫耀于世人眼中,鸣声泄露了天机。高大的梧桐树寄托着孤独的巢穴,俯仰之间反而感到自悲。更何况那些雀鸟同伴,妒忌地喘息声如同吹响的竹筒。我知晓盛名之下的忧愁,眉头紧锁,心中焦虑。宠辱皆是耳边之事,何其像秦晋之间的饥荒。身为世间的一员,怎能避免相互依赖的资源。难道公事不是人谋划的结果,天特意让我们处于此时此刻。奈何我不自量力,偏要去撼动它。如我真的能助他欢喜,早已是昔日所期盼。蜀地的笺纸冰冷不如,忽然间又白白洒落兰花的辞句。三次重重叹息,无计可施,似乎无法飞翔。要看笔如椽,才能涂改生民的诗篇。
作者介绍:刘一止(约970年-约1030年),字子谦,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写成的,诗人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
此诗以“凤不出丹穴”开篇,设定了一个充满失落感的意象,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无法再现。诗人通过对“姬孔”的叹息,揭示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感慨。诗的中段,诗人用“鸣声漏天机”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敏感与思索。
整首诗在意象上多用自然景物,既有高梧、孤巢的象征,又有雀鸟的嫉妒,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伤。后半部分的“宠辱更事耳,何异秦晋饥”,则通过历史典故,引发对当下社会的思考,揭示了名利的浮华与人心的脆弱。
诗中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最终以“笔如椽”收尾,强调了文字的力量与表达的必要,表现出诗人对生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感慨,反映出对历史、社会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洞察,揭示了名声浮华背后的忧虑与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生民疾苦的关切与同情。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凤”象征着什么?
“蜀笺冰不如”中的“冰”比喻什么?
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人生、理想和社会的思考。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次韵寄酬无言兄颁政二章 其一》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