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3:0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01:15
溪桥接桑畦,钓笼晓群过。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饿。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景象:溪边的桥连接着桑树的田畦,清晨时分,钓笼里传来鱼儿游过的声音。今天出门得太早,到了傍晚,担心蚕宝宝会饿肚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文学上提倡“诗歌应当反映现实”,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王安石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推动了社会与经济的改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在任职期间,表现了他对农田与生活的关注,反映了农民的辛勤与自然的变幻。
王安石的《桑》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农民清晨的生活场景,展现出自然与人类劳动之间的和谐关系。诗的开头“溪桥接桑畦”通过生动的景象,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富饶的农村环境,画面感十分强烈。接着“钓笼晓群过”则暗示了清晨的宁静与生活的活力,钓笼的出现不仅是农民的生活工具,更象征着希望与收获。
然而,随着诗意的推进,作者转向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今朝去何早”中流露出一种不安与焦虑,反映了农民对于时间的紧迫感,生活的重担压在肩头。最后一句“向晚蚕恐饿”则更是将这种焦虑升华,表现了对家中蚕宝宝的牵挂,突出了农民的责任感与对生活的深切关怀。整首诗在描绘自然和生活的同时,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家庭的温情,令人感受到王安石心中深厚的乡土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农民的日常生活与内心的焦虑,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展现了王安石对平凡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蚕”指的是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涉及哪方面?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桑》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描绘了农业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但王安石更加强调了生活中的责任感与时间的紧迫感,而陶渊明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反映了各自的生活境遇与心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