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桑

《桑》

时间: 2025-05-07 23:01:15

诗句

溪桥接桑畦,钓笼晓群过。

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01:15

原文展示:

溪桥接桑畦,钓笼晓群过。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景象:溪边的桥连接着桑树的田畦,清晨时分,钓笼里传来鱼儿游过的声音。今天出门得太早,到了傍晚,担心蚕宝宝会饿肚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溪桥:溪水旁的桥。
  • 桑畦:种植桑树的田地。
  • 钓笼:用来捕捞鱼的器具。
  • 今朝:今天早上。
  • 何早:为何出门这么早。
  • 向晚:到了傍晚。
  • :指家蚕,养蚕用来生产丝绸。
  • 恐饿:害怕饿肚子。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桑树与养蚕的关系在古代农业中十分重要,暗示了农民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文学上提倡“诗歌应当反映现实”,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王安石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推动了社会与经济的改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在任职期间,表现了他对农田与生活的关注,反映了农民的辛勤与自然的变幻。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桑》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农民清晨的生活场景,展现出自然与人类劳动之间的和谐关系。诗的开头“溪桥接桑畦”通过生动的景象,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富饶的农村环境,画面感十分强烈。接着“钓笼晓群过”则暗示了清晨的宁静与生活的活力,钓笼的出现不仅是农民的生活工具,更象征着希望与收获。

然而,随着诗意的推进,作者转向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今朝去何早”中流露出一种不安与焦虑,反映了农民对于时间的紧迫感,生活的重担压在肩头。最后一句“向晚蚕恐饿”则更是将这种焦虑升华,表现了对家中蚕宝宝的牵挂,突出了农民的责任感与对生活的深切关怀。整首诗在描绘自然和生活的同时,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家庭的温情,令人感受到王安石心中深厚的乡土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溪桥接桑畦:溪边的桥连接着桑树田地,描绘了农村的自然环境。
  2. 钓笼晓群过:清晨时分,鱼儿在水中穿梭,表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3. 今朝去何早:今天早上出门得太早,流露出对时间的思考。
  4. 向晚蚕恐饿:到了傍晚,担心家里的蚕会饿,表现了对家庭责任的关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用具象的方式表达,生动形象。
  • 拟人:鱼儿在水中游动,赋予自然以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农民的日常生活与内心的焦虑,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展现了王安石对平凡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桥: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连接,也代表生活的通道。
  • 桑畦:代表农业与农村生活,承载着生计与希望。
  • 钓笼:象征着捕获与收获的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王安石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蚕”指的是什么?

    • A. 昆虫
    • B. 鱼
    • C. 鸟
    • D. 家畜
  3. 诗的主题主要涉及哪方面?

    • A. 战争
    • B. 农业生活
    • C. 旅行
    • D. 爱情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桑》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描绘了农业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但王安石更加强调了生活中的责任感与时间的紧迫感,而陶渊明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反映了各自的生活境遇与心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鹤冲天·清明天气 苏幕遮 卜算子 卜算子·樽前一曲歌 游仙诗 述志诗 其一 与阮德如诗 思亲诗 六言诗十首 其十 六言诗十首 其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急惊风撞着慢郎中 豸字旁的字 豪管哀弦 借听于聋 克字旁的字 期颐之寿 虫字旁的字 恻切 私字儿的字 嬥歌 瞎咕咕 味如嚼醋 亡国破家 懒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可操左券 乙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