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5: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5:29
世传寿可三松倒,此语难为常人道。
人能百岁自古稀,松得千年未为老。
我移两松苦不早,岂望见渠身合抱。
但怜众木总漂摇,颜色青青终自保。
兔丝茯苓会当有,邂逅食之能寿考。
不知篝火定何人,且看森垂覆荒草。
君诗爱我亦古意,秀眉昔比南山栲。
复谓留侯不及我,人或笑君无白皁。
求仙辟谷彼诚悞,未见赤松饥已槁。
岂如强饭适志游,封殖苍官荫华皓。
赤松复自无特操,上下随烟何慅慅。
苍官受命与舜同,真可从之忘发缟。
诗虽祝我以再黑,积雪已多安可扫。
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传说长寿的人像三棵松树一样,但这种说法对普通人来说很难理解。自古以来,人们活到百岁是很少见的,而松树却可以活到千年而不老。我移植了两棵松树,心中苦恼不能早些见到它们合抱的景象。可怜那些普通的树木,尽管经历风雨,依然保持着青翠的颜色。兔丝和茯苓或许会有,偶然吃到的话能延年益寿。不知道篝火会吸引谁,且看松树如何遮蔽荒草。你对我的诗也很欣赏,秀丽的眉毛曾经比南山的栲树还要美丽。你又说留侯不如我,有人可能会笑你没有白头发。追求长生不老的道理实在可悲,未见赤松却因饥饿而枯萎。哪里比得上适合自己心意的食物呢?苍官的荫庇真是华美而明亮。赤松也没有特别的操守,随风飘荡是何等的悠然。苍官的命令与舜相同,真可以从此忘却白发的烦恼。虽然诗歌祝我再黑,积雪已多又怎能扫除?试问苍官在寒冬时节,留白的发丝与苍松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变法闻名,倡导“新法”,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有深远影响。他的诗作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常蕴含哲理。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晚年,他在诗中表达了对长寿的思考,同时借松树的形象探讨了人生的哲理,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王安石的《松》不仅是一首描写松树的诗,更是一首探讨长寿与人生哲学的作品。诗中通过松树的形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命观和对世俗长生不老观念的思考。开篇即以“世传寿可三松倒”引入,借用松树长寿的传说来引发对生命的思考。诗人将人类的百岁寿命与松树的千年寿命进行对比,突显出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松树的坚韧,暗示了对自然的敬仰。
诗中“我移两松苦不早,岂望见渠身合抱”表达了诗人对松树的期待和对生命如松树般长久的渴望;而“但怜众木总漂摇,颜色青青终自保”则是对其他树木命运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在风雨中保持生机才是长寿的真谛。
此外,诗中提到的“兔丝茯苓”,则是古代人们对长寿的追求,诗人通过这种食材的引入,表现了对长寿的渴望与追求的无奈。“君诗爱我亦古意,秀眉昔比南山栲”则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古代美德的向往。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与比喻,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表达了对长寿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借助松树的形象,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诗人在追求长生的同时,也显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传递出一种超然的生死观。
松树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代表着坚毅与不屈。而兔丝与茯苓则是古代人们对长生的向往,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追求。苍官作为自然的象征,代表着自然界对人类的庇护与恩赐。
王安石在诗中以什么植物象征长寿?
A. 竹子
B. 松树
C. 柳树
D. 桃树
诗中提到的“兔丝茯苓”有什么象征意义?
A. 象征财富
B. 象征长寿
C. 象征爱情
D. 象征权力
诗中提到的“苍官”是指什么?
A. 官职
B. 松树
C. 自然
D. 诗人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