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2:5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2:53:16
朝与牛出牧,昼与牛在野。
日暮穿林归,长笛初在骻。
面尾骑且吹,音响未成雅。
随风散远近,举调任高下。
我方江上来,平溜若镜泻。
悠悠经醉耳,亦足发潇潇。
苟能和人心,岂必奏韶夏。
郑声实美好,蠹情如剔剐。
况其荒败迹,又亦甚裂瓦。
南箕成簸扬,寺孟咏侈哆。
我今留此诗,谁谓马喻马。
早上和牛一起出去放牧,白天与牛在野外游荡。
傍晚穿过树林归来,长笛刚刚开始吹响。
骑着牛边吹笛,音调尚未优雅。
音符随风飘散,时高时低任其变化。
我正从江边而来,水面如镜般平静。
悠扬的笛声传入耳中,令人陶醉。
如果能使人心相和,何必非得奏出华丽的乐曲呢?
郑国的音乐确实美好,但却如虫蚀般令人厌恶。
更何况那些荒废的痕迹,几乎裂成瓦片。
南箕星座如同波动,寺庙与孟氏的咏叹显得奢华无比。
我如今留下这首诗,谁说马是用来比喻马的呢?
这首诗以牧牛人的笛声为引子,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乡村生活。诗中开头几句描绘了与牛一起放牧的日常,表现了自然生活的简单与宁静。随着傍晚的来临,牧牛人开始吹笛,其声犹如江水般清澈,令人陶醉。诗人通过“随风散远近,举调任高下”的描写,表现了音乐的无形与自由。诗的后半部分反思了音乐的本质,指出即使是简单的笛声,只要能触动人心,也比华丽的乐曲更为重要。这种对音乐的哲学思考,升华了诗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心的关怀。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田园的恬淡,又有对音乐的独到见解,是梅尧臣作品中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音响未成雅”用以形容音乐的自然状态,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真诚的音乐能够打动人心,不必追求华丽的形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哲思。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郑声”指代什么?
A. 一种乐器
B. 郑国的音乐
C. 一种诗歌形式
D. 一位音乐家
答案:B
诗人认为音乐的本质是什么?
A. 华丽的外表
B. 能打动人心
C. 复杂的技巧
D. 古老的传统
答案:B
诗中“我今留此诗,谁谓马喻马”表达了什么?
A. 音乐的意义
B. 诗的价值
C. 自然的美
D. 生活的意义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