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2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26:15
送端式归漳州
梅尧臣 〔宋代〕
来居天王都,常梦苦竹溪。
乃识高僧趣,不为利物迷。
海燕乘华屋,区区竟衔泥。
安知矫翼鸥,岂类断尾鸡。
性同而质殊,何必庄指齐。
这首诗的作者讲述了他来到天王都(指当时的京城),常常梦见那苦竹溪的景象。他在这里遇到了高僧,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明白不应被物质利益所迷惑。海燕在华丽的屋檐下飞翔,却依然衔着泥土,构筑自己的小巢。又怎能知道那矫健的海鸥,岂能与断尾的鸡相提并论呢?虽然它们的本性相同,但质地却是不同的,何必非要用庄子的标准来齐整它们呢?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子华,号南村,宋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后迁居到浙江。梅尧臣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和田园风光。其作品多关注人性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晚年,正值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之际。诗中流露出对物质世界的淡泊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这首诗通过对比自然界中的不同鸟类,表达了人类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到“来居天王都,常梦苦竹溪”,说明作者虽身处繁华之地,却常常怀念那清幽的竹溪,显示出他内心的矛盾与向往。接下来的“乃识高僧趣,不为利物迷”,揭示了他在繁华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体现了对物质利益的超脱。
“海燕乘华屋,区区竟衔泥”,海燕的形象既代表了自由,又暗示了生活的本质,虽然它在华丽的屋檐下生存,却依然选择用泥土筑巢,象征着对真实生活的珍惜。最后两句“安知矫翼鸥,岂类断尾鸡”,通过海鸥与鸡的对比,强调了个体的不同与独特,指出即使本性相同,质量与追求却大相径庭,反映出一种哲学的思考:无论外在的标准如何,内心的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整首诗在字句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超然的态度,作者通过对鸟类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物质的淡泊。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超脱与对精神追求的向往,诗人以自然界的鸟类为喻,探讨了个体的独特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内心的追求比外在的标准更为重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天王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海燕”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比较了哪两种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梅尧臣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进行比较,两个诗人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但梅尧臣更加注重内心的哲理思考,而陶渊明则强调田园生活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