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2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26:42
响铃坟
作者:金德舆 〔清代〕
南渡诸陵草木空,一抔犹得瘗蒿蓬。
荒丘白骨魂休怨,去国青衣恨未穷。
泪尽铜仙非汉阙,歌残玉树恺陈宫。
夜乌啼歇秋虫死,剩有铃声咽晓风。
这首诗描述了南渡之后的陵墓草木荒芜,虽然仍有一抔土掩埋着蒿草,但却显得十分凄凉。荒丘上白骨累累,亡灵已无怨恨,离乡的青衣人心中的恨意却未曾消散。铜仙的泪水已流尽,但汉阙依旧在,歌声也随着玉树的萎残而消失。夜里的乌鸦啼叫声渐渐消失,秋虫也已死去,只有那微弱的铃声在清晨的风中回荡。
作者介绍:金德舆,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卒年不详。他的诗歌以抒情见长,常常表现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破家亡、离乱之时。诗人借此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与对逝去光辉历史的哀痛,反映了时代的悲剧与个人的无奈。
《响铃坟》通过描绘荒凉的陵墓场景,传达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开篇提到“南渡诸陵草木空”,描绘出一幅令人心碎的画面:昔日繁华的陵墓如今已被荒草覆盖,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失落。接着,“一抔犹得瘗蒿蓬”,一把土的掩埋虽然可以保留一丝记忆,但却无法改变现状,反映出对亡灵的追念与无奈。
诗的中段,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结合,通过“泪尽铜仙非汉阙,歌残玉树恺陈宫”表现出对古代辉煌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望。铜仙与汉阙的对比,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最后两句,夜乌啼歇与秋虫死,一方面描写了夜晚的寂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最后以“铃声”结尾,响铃声象征着对往昔的追忆,充满了凄凉与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荒凉陵墓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无奈,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与对命运的沉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青衣”指的是:
“泪尽铜仙非汉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