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16: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6:57
悲李拾遗二首
作者: 崔道融 〔唐代〕
故友从来匪石心,
谏多难得主恩深。
行朝半夜烟尘起,
晓殿吁嗟一镜沈。
天涯时有北来尘,
因话它人及故人。
也是先皇能罪己,
殿前频得触龙鳞。
全诗翻译:
我的老朋友向来不是冷酷无情的人,
劝谏多次却难以获得皇上的恩宠。
行朝的半夜,烟尘四起,
清晨的殿前,我叹息着一面镜子沉没。
天涯海角时常有北方的尘埃,
因此谈起其他人和故人。
也是先帝能自我反省,
在殿前常常碰到龙鳞。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崔道融,字子韬,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4年,卒于760年。他的诗歌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崔道融的诗作常常反映当时动荡的政治局势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悲李拾遗二首》写于唐代中期,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心中充满忧虑与惆怅。这首诗通过对故人的思念,表达了对政治局势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故友的怀念,映射出诗人对当时政治的深切关注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开头两句直接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和对谏言难以被采纳的无奈,显示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政权的不满。接下来的“行朝半夜烟尘起,晓殿吁嗟一镜沈”,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夜晚,正如当时的社会一样,充满了不安与忧虑。诗人在清晨的殿前叹息,显得无比孤独与失落,镜子沉没象征着希望的破灭和对未来的迷茫。
“天涯时有北来尘,因话它人及故人”一句,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表达了对故人与他人的思念,展现出一种无尽的惆怅。而最后两句则将焦点转向历史,提到先皇的自省,暗示着一种希望与反思,虽然处于困境,但仍然期待有朝一日能重获光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与对历史的思考,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复杂与诗人内心的纠结。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友的怀念,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政治的关注,传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匪”字的意思是:
A. 是
B. 不是
C. 可能
D. 一定
诗中提到的“镜沈”象征着:
A. 友情的破灭
B. 失去的希望
C. 政权的稳定
D. 未来的光明
“触龙鳞”这句主要表达了: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历史的遗憾
D. 对友情的珍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