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1:15
春风乱思兮吹管弦,春日醉人兮昏欲眠。
却万物而观性兮,如处幽篁之不目天。
试纵神而不御兮,如有顺心之酒然。
委蜩甲而去化,乘白云而上仙。
因天倪而造适,观众妙之玄玄。
风门阊阖而进予,帝示予以化物之甄。
予撼玄关而去牡,帝宴笑以忘言。
吾见万灵朝明庭兮,冠佩如云烟。
名声毁誉之观兮,差无以异乎人间。
息心於慕膻之蚁,会理於止水之渊。
与我游物之初兮,曰是可以解而县。
不知其所以得兮,而冷然似有所存。
归占梦灵兮,盖天振吾过。
矫心以循理兮,殆其沃水而胜火。
故喜曲辕之栎以得祥,惊主人之雁以近祸。
离水火而天兮,乃得使实自我。
荡然肆志兮,又乌知可乎不可。
乱曰:刍狗万物兮,天地不仁。
体止而用无穷兮,播生者於迷津。
有形而致用者之谓器,无形而用道者之谓神。
背昭昭而起见兮,聚墨墨而生身。
犯有形而遗大观兮,动细习於游尘。
彼至人而神凝兮,同予梦而先觉。
顾天下孰不学兮,乃会归於无学。
予心之不能忘兮,将波流风靡而奈何,唯镇之以无名之朴。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1:15
春风乱思兮吹管弦,春日醉人兮昏欲眠。
却万物而观性兮,如处幽篁之不目天。
试纵神而不御兮,如有顺心之酒然。
委蜩甲而去化,乘白云而上仙。
因天倪而造适,观众妙之玄玄。
风门阊阖而进予,帝示予以化物之甄。
予撼玄关而去牡,帝宴笑以忘言。
吾见万灵朝明庭兮,冠佩如云烟。
名声毁誉之观兮,差无以异乎人间。
息心於慕膻之蚁,会理於止水之渊。
与我游物之初兮,曰是可以解而县。
不知其所以得兮,而冷然似有所存。
归占梦灵兮,盖天振吾过。
矫心以循理兮,殆其沃水而胜火。
故喜曲辕之栎以得祥,惊主人之雁以近祸。
离水火而天兮,乃得使实自我。
荡然肆志兮,又乌知可乎不可。
乱曰刍狗万物兮,天地不仁。
体止而用无穷兮,播生者於迷津。
有形而致用者之谓器,无形而用道者之谓神。
背昭昭而起见兮,聚墨墨而生身。
犯有形而遗大观兮,动细习於游尘。
彼至人而神凝兮,同予梦而先觉。
顾天下孰不学兮,乃会归於无学。
予心之不能忘兮,将波流风靡而奈何,唯镇之以无名之朴。
春风吹起思绪,似乎在奏响乐曲;春日醉人,让人昏昏欲睡。
我抛开万物,观察本性,仿佛置身于幽静的竹林,不再仰望天空。
我试着放纵心神,不再控制,犹如饮下顺心的美酒。
我放下蜩的外壳,化身而去,乘着白云,登上仙境。
因缘天意而适应,观察那深奥的道理。
风门打开让我进入,帝王向我显现化物的真谛。
我撼动玄关而不再回头,帝王宴笑,忘却了言语。
我看见万灵朝拜明庭,犹如冠冕云烟。
名声与毁誉的看法,其实和人间没有太大区别。
我心中宁静,仿佛蚂蚁在追寻香气,与静水深渊相会。
与我游历万物的本初,称之为可以解脱与悬挂。
我不知道为何得到这一切,冷冷然却似乎有所存。
归来占梦,仿佛天意让我反思。
我调整心志以遵循理法,几乎能够以沃水胜过火焰。
因此我喜欢曲辕的橡树以获祥和,惊动主人的大雁则近祸。
离开水火之后,我得以真实地自我。
荡然无拘,谁又能知可否?
我乱说万物如同草狗,天地无情。
身体静止而用无穷,播撒生灵于迷津。
有形之物称之为器,无形之道称之为神。
背对明亮而有所觉,聚集浓墨而成身。
触犯有形而失去大观,细微之处却习惯于尘世。
那位至人神凝,和我同梦而先觉。
看看天下谁不学,最终会归于无学。
我心中难以忘却,似波流风靡,奈何只得以无名之朴镇之。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士,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
《录梦篇》创作于黄庭坚居于江西期间,反映了他对梦境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超脱尘世、追求真理的向往。
《录梦篇》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梦幻色彩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诗歌开头以春风和春日引入,营造出一种温暖而迷醉的氛围,暗示着内心的思绪与自然的交融。随着诗的深入,作者逐渐抛开尘世的纷扰,追寻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
诗中“乘白云而上仙”,表现了对超脱俗世的渴望,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对万物本性的观察,黄庭坚引领我们探讨了形与无形、器与神的关系,反映了他对道理的探索与思考。而“天地不仁”的感慨,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对人间名利纷争的淡漠,强调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整首诗在修辞上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增强了其哲理的深度和艺术的美感,令人深思。黄庭坚通过对梦的归宿感,以及对无名朴素的追求,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真理的追求。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对真理和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示了作者对物质世界的超脱与内心的宁静。
《录梦篇》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白云”象征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答案:1-B;2-B;3-B
《录梦篇》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前者更注重哲理的探讨,后者则更具情感的抒发。黄庭坚的诗作在意象运用和修辞上更为细腻,而李白则偏向豪放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