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3:03
送宁乡令张沆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长沙过洞庭,水泊风摇矴。
青山接夷蛮,白昼鸣鴞鸋。
竹存帝女啼,夔学林雍鑋。
不嫌卑湿往,教令民须听。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长沙经过洞庭湖时的所见所感。水面波光粼粼,微风吹动着岸边的石头。青山与边疆的民族相接,白天却能听到夜鸟的鸣叫。竹林间传来帝女的哭声,夔龙的声音在树林中回荡。虽然这里湿气很重,但我并不在意,作为官员,我要教导人民遵守法令。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东洲,宋代诗人,擅长五言古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梅尧臣担任宁乡令期间,反映了他对当地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民众的关心和责任感。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诗的开头,梅尧臣通过“长沙过洞庭,水泊风摇矴”展现了洞庭湖的宽广与波动,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接着“青山接夷蛮,白昼鸣鴞鸋”则引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青山与边疆民族的交融,暗示着文化的多样性。通过“竹存帝女啼,夔学林雍鑋”的意象,诗中流露出一种忧伤和对过往的追忆。最后一句“不嫌卑湿往,教令民须听”则是诗人的自我期许,展现了他作为官员的职责与使命,强调了法治与民生的重要性。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自然之美的描绘,又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展现了梅尧臣的诗歌才华和人文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文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人民的关怀,体现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夔”代表什么?
诗中“竹存帝女啼”中的“帝女”指代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