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8:01
竹里有清馆,寺中多藕花。
日光穿岸脚,水影射檐牙。
柱穴蜂归响,炉檀火过窊。
已知民讼息,漉酒费巾纱。
在竹林中有一座清幽的馆舍,寺庙里开满了莲藕花。
阳光透过岸边洒在水面上,水中的影子映射到屋檐下。
柱子上的蜜蜂归巢的声音响起,香炉里的檀香火焰轻轻摇曳。
人们的纷争已经平息,酿酒的费用只需用一块巾帕擦拭。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宁静的生活,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梅尧臣(1002-1060年),字子云,号贯云,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观察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尤其擅长写田园诗。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纷扰的超然态度。南陵作为诗人常游之地,深具自然之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梅尧臣的《寄题南陵息亭蕖阁》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宁静生活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南陵的美丽景色,竹林中的清馆、寺庙里的藕花,构成了一幅静谧的图画。诗人运用“日光穿岸脚,水影射檐牙”这样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光影交错的自然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清幽的环境之中。诗中的“柱穴蜂归响”则通过声音的描写增添了生活的气息,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此外,诗的最后两句“已知民讼息,漉酒费巾纱”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这样一个清幽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得以平息,生活也显得更加简单与美好。整首诗在宁静与和谐的氛围中流露出深厚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梅尧臣作为诗人的深邃思想与艺术追求。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社会纷争的超然态度。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追求。
诗中提到的“藕花”象征什么?
A. 纯洁
B. 努力
C. 忍耐
“日光穿岸脚”描绘的是:
A. 夜晚的景象
B. 日出的景象
C. 日落的景象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安宁
C. 激动
梅尧臣的《寄题南陵息亭蕖阁》和王维的《鹿柴》都有着自然景观的描绘,但王维更多地表达了隐逸的孤独感,而梅尧臣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