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5:22
白藤堡暮归
作者: 李蘅 〔清代〕
山路沿陂陀,晚云指霮䨴。
夕阳下平野,影在飞鸟背。
近郭见村墟,归人纷负戴。
远闻呼牛声,杂出烟林外。
茅屋三五椽,低与树影配。
朴俗乐晨桑,小市足鲑菜。
即此亦羲皇,何分古今代。
行行就人烟,不警村犬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晚归图景。沿着山路走,晚云逐渐变得浓厚。夕阳洒落在平坦的田野上,鸟儿的影子掠过。近郊的村庄映入眼帘,归来的人们纷纷担着帽子、背着东西。远处传来牛的叫声,混杂在袅袅的烟雾之中。几间茅屋低矮地与树影交错在一起。乡村生活简单淳朴,早晨有桑树,集市上有新鲜的鱼和菜。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古代帝王羲皇的气息,古今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别。慢慢走近人烟,却不必担心村犬的叫唤。
作者介绍:李蘅(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诗歌、散文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李蘅在乡村生活的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与对简单生活的赞美,体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和人文的追求。
《白藤堡暮归》是一首描绘乡村傍晚归路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出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图景。诗的开头以“山路沿陂陀”引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也在这条山路上走着,感受到傍晚的宁静与美好。接着,诗人用“晚云指霮䨴”描绘了傍晚的云彩,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
“夕阳下平野,影在飞鸟背”一句,将夕阳的余晖与飞鸟的影子相结合,形成了动态与静态的对比,传递出一种安静而温暖的气氛。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描绘了村落的景象,归来的人们、牛的叫声、茅屋的低矮以及乡村的日常生活逐渐展现出来,表现了对朴素生活的赞美。
最后,诗人以“即此亦羲皇,何分古今代”总结,提出一种哲学思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真挚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是永恒的。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李蘅对乡村生活的深切理解与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影在飞鸟背”)、对仗(如“茅屋三五椽,低与树影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乡村傍晚的景象,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古今生活的融合与永恒。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山路沿陂陀”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诗中提到“归人纷负戴”,描述了什么?
“即此亦羲皇”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虽然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基调不同,但都体现了对自然和故乡的深切情感。李白的作品更为豪放,而李蘅则展现了细腻和温暖的乡村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