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58: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58:52
桦烛烧残余香罢,枕簟凉生。多少心情。隔院砧声梦不成。那堪窗外三更雨,淅沥凄清。点滴分明。似问人间醉耶醒。
烛光已然熄灭,余香尚存,枕头和席子都透着一丝凉意。心中有多少情感难以释放,却因隔着院墙,听不到清脆的砧声,梦也无法成真。更何况窗外三更时分,细雨淅沥,凄清无比。雨声滴答分明,仿佛在问世间的人,是醉还是醒。
金启孮(1890-1952),字子华,号秋水,近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金启孮的诗风深受唐诗影响,擅长抒情,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情感与自然景象。
《采桑子 其二》创作于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个人情感常常在历史大背景中显得苍白无力。这首词反映了诗人对内心情感的探寻,以及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
《采桑子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孤独而清冷的夜晚,诗人在烛光熄灭后,独自一人感受到来自外界的雨声与内心的孤寂。诗中通过烛光、砧声、雨声等意象,构建出一种既真实又梦幻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的开头以“桦烛烧残余香罢,枕簟凉生”引入,营造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情境,余香的存在仿佛在暗示着过往的情感与记忆。接着,诗人用“隔院砧声梦不成”来表达对生活琐事的思考,砧声是日常生活的象征,但在此时此刻,却显得如此遥远与无奈。
在“那堪窗外三更雨,淅沥凄清”中,窗外的雨声与内心的孤寂相呼应,细雨淅沥,仿佛在倾诉着诗人的心声。最后一句“似问人间醉耶醒”则引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究竟是醉于梦幻还是清醒于现实,成为整首词的情感高潮。
整首词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与情感的渗透,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思考的深刻体悟,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和内心情感的深思,借助细腻的意象与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情感波动,反映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桦烛烧残余香罢,枕簟凉生。这里的“凉”指的是什么?
A. 温暖
B. 凉意
C. 愉快
D. 悲伤
答案: B
诗中提到的“砧声”象征了什么?
A. 美好的回忆
B. 日常生活的琐碎
C. 远方的思念
D. 心灵的宁静
答案: B
“似问人间醉耶醒”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未来的期待
B. 人生的选择
C. 对爱情的怀念
D. 对友谊的渴望
答案: B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对比,虽然两者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慨,但金启孮的词更偏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内心的细腻,而辛弃疾则展现了更为激昂的情感与对生活的豪情。通过这两首词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情感表达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