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采桑子 其二

《采桑子 其二》

时间: 2025-05-03 21:58:52

诗句

桦烛烧残余香罢,枕簟凉生。

多少心情。

隔院砧声梦不成。

那堪窗外三更雨,淅沥凄清。

点滴分明。

似问人间醉耶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58:52

原文展示:

桦烛烧残余香罢,枕簟凉生。多少心情。隔院砧声梦不成。那堪窗外三更雨,淅沥凄清。点滴分明。似问人间醉耶醒。

白话文翻译:

烛光已然熄灭,余香尚存,枕头和席子都透着一丝凉意。心中有多少情感难以释放,却因隔着院墙,听不到清脆的砧声,梦也无法成真。更何况窗外三更时分,细雨淅沥,凄清无比。雨声滴答分明,仿佛在问世间的人,是醉还是醒。

注释:

  • 桦烛:用桦树制作的蜡烛,象征着夜晚的点亮与安宁。
  • 余香:指烛光熄灭后剩余的香气,表现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缠绵。
  • 砧声:砧板敲打声,传统上与织布、缝衣等家庭劳动相关,象征着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忙碌。
  • 三更:古代对夜间时辰的划分,指夜里11点至1点之间,通常是最为安静的时分。
  • 淅沥:形容雨声细微而连绵,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启孮(1890-1952),字子华,号秋水,近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金启孮的诗风深受唐诗影响,擅长抒情,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情感与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

《采桑子 其二》创作于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个人情感常常在历史大背景中显得苍白无力。这首词反映了诗人对内心情感的探寻,以及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采桑子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孤独而清冷的夜晚,诗人在烛光熄灭后,独自一人感受到来自外界的雨声与内心的孤寂。诗中通过烛光、砧声、雨声等意象,构建出一种既真实又梦幻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的开头以“桦烛烧残余香罢,枕簟凉生”引入,营造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情境,余香的存在仿佛在暗示着过往的情感与记忆。接着,诗人用“隔院砧声梦不成”来表达对生活琐事的思考,砧声是日常生活的象征,但在此时此刻,却显得如此遥远与无奈。

在“那堪窗外三更雨,淅沥凄清”中,窗外的雨声与内心的孤寂相呼应,细雨淅沥,仿佛在倾诉着诗人的心声。最后一句“似问人间醉耶醒”则引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究竟是醉于梦幻还是清醒于现实,成为整首词的情感高潮。

整首词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与情感的渗透,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思考的深刻体悟,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桦烛烧残余香罢:描绘了夜晚的宁静,烛光熄灭后只留下淡淡的香气,暗示着孤独和回忆。
  2. 枕簟凉生:凉意袭来,显示出夜晚的寒冷与孤寂。
  3. 多少心情:感慨内心情感的复杂与难以言表。
  4. 隔院砧声梦不成:隔着院子听到砧声,暗示生活的琐碎,却又无法触及,梦境难以实现。
  5. 那堪窗外三更雨:窗外的细雨在三更时分,增强了孤寂的感觉。
  6. 淅沥凄清:雨声细微而凄清,进一步渲染了孤独的氛围。
  7. 点滴分明:清晰的雨声仿佛在响亮地询问。
  8. 似问人间醉耶醒:引出对人生的思考,究竟是沉醉于梦境,还是清醒于现实。

修辞手法:

  • 比喻:烛光与余香象征着记忆与情感的缠绵。
  • 拟人:将雨声拟人化,仿佛在与人对话,增加情感深度。
  • 对仗:如“醉耶醒”形成对比,突显主题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和内心情感的深思,借助细腻的意象与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情感波动,反映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桦烛:象征夜晚和回忆。
  • 凉生:代表孤独与清冷的感觉。
  • 砧声:生活琐事的象征,但在此刻却显得遥远。
  • 三更雨:夜晚的雨声,增添了诗的氛围。
  • 醉醒:隐喻人生的选择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桦烛烧残余香罢,枕簟凉生。这里的“凉”指的是什么?
    A. 温暖
    B. 凉意
    C. 愉快
    D. 悲伤
    答案: B

  2. 诗中提到的“砧声”象征了什么?
    A. 美好的回忆
    B. 日常生活的琐碎
    C. 远方的思念
    D. 心灵的宁静
    答案: B

  3. “似问人间醉耶醒”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未来的期待
    B. 人生的选择
    C. 对爱情的怀念
    D. 对友谊的渴望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对比,虽然两者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慨,但金启孮的词更偏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内心的细腻,而辛弃疾则展现了更为激昂的情感与对生活的豪情。通过这两首词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情感表达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代诗词赏析》
  • 《金启孮诗集》
  • 《唐诗三百首》

相关查询

至燕城第九十七 至燕城第九十六 至温州 至吉州第八十 正月十三日 镇江之战第十八 真州杂赋 真州杂赋 真州杂赋 真州杂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饥寒交切 水乳 片霎 昭昭 聊萧 包含枫的词语有哪些 幾字旁的字 面字旁的字 柔质 力字旁的字 迷天大罪 虎狼之心 狂朋怪侣 包含睫的成语 乚字旁的字 分文不值 幺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