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5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54:59
采桑子 其四
绣帘斜透玲珑月,
雁叫吴霜。
又续寒螀。
絮断愁人一寸肠。
侍儿重整鸳鸯被,
懒卸残妆。
怯上空床。
不耐秋宵细细长。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场景:绣帘透出柔和的月光,孤雁在寒霜中鸣叫,寒螀的虫音再次响起,让人愁肠寸断。侍女帮主子整理鸳鸯被,主人却懒得卸去残妆,孤独地面对空床,无法忍受这漫长的秋夜。
作者介绍:曹亮武,清代诗人,以词风细腻、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离愁别绪,展现了深厚的文化修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季,正值思念之时。诗人可能经历了离别或孤独的情感,因此通过词中的意象传达了内心的愁苦。
《采桑子 其四》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孤独的秋夜场景。开篇以“绣帘斜透玲珑月”引入,月光的柔和与细腻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情,但随之而来的“雁叫吴霜”则让这一温情变得凄凉,孤雁的鸣叫暗示着离别与思念,令人心生怅惘。接下来的“又续寒螀”和“絮断愁人一寸肠”,更是将愁苦的情绪推向高潮,仿佛在诉说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痛楚与思念。
“侍儿重整鸳鸯被,懒卸残妆”一联则表现了主人公在内心苦闷中的无奈与疲惫。即使身边有侍女相伴,但孤独的心情仍然无法掩饰。最后一句“不耐秋宵细细长”更是将整个情感推向顶点,漫长的秋夜让人难以忍受,孤单的情感在夜色中愈发显得沉重。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月、雁、虫、床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既有自然的静谧,又有内心的波澜,展现了诗人对秋夜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词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比喻将愁苦与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拟人化的虫鸣与雁叫使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秋夜孤独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与内心的孤寂,使读者感受到深切的情感共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开头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怯上空床”中的“怯”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鸳鸯被”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