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56: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56:52
闻诏弹冠日,颓然秃鬓翁。
当肩百钧重,卷袂两拳空。
既上供军最,方修给饟功。
大钧那可问,曾不愁留公。
听闻皇帝的诏令要我辞官,我感到非常失落,像个秃头的老翁。
肩上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却发现手中空无一物。
我已经在朝廷上为军队效力,才刚刚开始修缮我的食物供应。
这重大的责任又怎能去问,曾几何时我并不担心留任于此?
“弹冠”源自古代辞官的习俗,“弹冠”意指轻轻拍打帽子以示辞职。“百钧重”的比喻强调了责任的重大,古代“钧”是重量单位,百钧则代表极重的负担。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辞官的感慨,以及在任职期间的责任与压力。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君贞,号秋水,南宋时期的诗人和政治家。他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常以现实问题为题材,关注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被召回京城的时期,表达了他对辞官的不舍与对重任的无奈,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下官员的心声。
《陈总领挽诗三首》展现了魏了翁对辞官的感慨与对责任的深刻理解。首句“闻诏弹冠日”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境遇,辞官的消息令他心情沉重,随之而来的“颓然秃鬓翁”生动描绘了他的无奈与沮丧。诗中以“肩”与“拳”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沉重的责任与使命,后者则是空无一物的无奈,展现了他对职责的深思熟虑与对未来的迷茫。
通过“既上供军最,方修给饟功”,诗人反映出对军队供给的重视,强调责任感。然而最后一句“大钧那可问,曾不愁留公”则是对自己处境的反思,面对重任,他曾不知留任的忧虑,也暗示了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之间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折射出官员心中的矛盾与挣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闻诏弹冠日”中“弹冠”指的是:
诗中表现的情感主要是:
“肩”与“拳”在诗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对比?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