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时间: 2025-05-03 23:47:12

诗句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47:12

原文展示: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独树沙边人迹稀,
欲行愁远暮钟时。
野泉几处侵应尽,
不遇山僧知问谁。

白话文翻译:

在沙边独立的树旁,人迹稀少。
想要出行,却因远行的忧愁而感到不安,
正值暮钟敲响的时刻。
野外的泉水几处流淌,恐怕也快要干涸了,
不遇见山中的僧人,不知道该问谁呢?

注释:

  • 独树:孤零零的树。
  • 沙际:沙滩边缘。
  • 人迹稀:人来人往的痕迹少。
  • 欲行愁远:想要出发,却因前方的遥远而感到忧愁。
  • 暮钟:傍晚时分敲响的钟声。
  • 野泉:野外的泉水。
  • 侵应尽:流淌的水可能快要干涸了。
  • 不遇:没有遇见。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孤独和对生命有限的感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扬州,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常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相结合,体现出淡泊宁静的情绪。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韦应物送别朋友时,表达了对远行的忧虑与孤独之感,反映出诗人在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孤寂的沙边景象,诗人通过独树、沙际、暮钟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对远行的忧虑。开头的“独树沙边人迹稀”,不仅表现出环境的荒凉,更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忧虑,尤其是在“欲行愁远暮钟时”一句中,诗人将时间与情感紧密结合,体现了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后两句“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泉水即将干涸,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而不遇山僧,则表现了诗人对精神寄托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与对孤独的深切体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独树沙边人迹稀:在沙滩边上,孤独的树木旁边,人迹稀少,显示出环境的荒凉。
  2. 欲行愁远暮钟时:诗人想要出行,但在傍晚钟声的时刻,却因前方的遥远而感到愁苦。
  3. 野泉几处侵应尽:几处流淌的野泉可能快要干涸,暗示着生命的脆弱。
  4. 不遇山僧知问谁:如果不遇见山中的僧人,诗人便不知该去向何处询问,表现出对方向的迷茫。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存在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 意象:通过“独树”、“暮钟”、“野泉”等意象,创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深思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孤独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悟,透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与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独树:象征孤独和独立。
  • 沙际:代表荒凉和陌生。
  • 暮钟: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野泉:象征生命的源泉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独树沙边人迹稀”表达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热闹
    • B. 荒凉
    • C. 美丽
    • D. 安静
  2. 诗人对远行的感受是怎样的?

    • A. 高兴
    • B. 忧愁
    • C. 无所谓
    • D. 疲惫
  3. “不遇山僧知问谁”中的“山僧”象征着什么?

    • A. 朋友
    • B. 指路人
    • C. 自然
    • D. 诗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韦应物的《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自然的静谧与人生的孤独,但韦应物更加强调内心的忧愁,而王维则多了一份淡泊明志的洒脱。两首诗在意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韦应物诗集》
  • 《唐代山水田园诗研究》

相关查询

秋日次前辈新年韵 梦题驿壁 感兴二首 其一 北窗偶题 思归 道室杂题 食野菜 或问余近况示以长句 平水小憩 赛神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垂堂之戒 杖头钱 一字旁的字 吹灯拔蜡 皮字旁的字 从俗就简 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位能 虎字头的字 粗锦 包含净的成语 承平盛世 包含娟的词语有哪些 乛字旁的字 粘滞 他伤 杏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豕字旁的字 赶浪头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