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4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47:12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独树沙边人迹稀,
欲行愁远暮钟时。
野泉几处侵应尽,
不遇山僧知问谁。
在沙边独立的树旁,人迹稀少。
想要出行,却因远行的忧愁而感到不安,
正值暮钟敲响的时刻。
野外的泉水几处流淌,恐怕也快要干涸了,
不遇见山中的僧人,不知道该问谁呢?
此诗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孤独和对生命有限的感叹。
韦应物(737-792),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扬州,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常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相结合,体现出淡泊宁静的情绪。
此诗写于韦应物送别朋友时,表达了对远行的忧虑与孤独之感,反映出诗人在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孤寂的沙边景象,诗人通过独树、沙际、暮钟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对远行的忧虑。开头的“独树沙边人迹稀”,不仅表现出环境的荒凉,更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忧虑,尤其是在“欲行愁远暮钟时”一句中,诗人将时间与情感紧密结合,体现了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后两句“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泉水即将干涸,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而不遇山僧,则表现了诗人对精神寄托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与对孤独的深切体验,令人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孤独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悟,透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与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诗中“独树沙边人迹稀”表达了什么样的环境?
诗人对远行的感受是怎样的?
“不遇山僧知问谁”中的“山僧”象征着什么?
韦应物的《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自然的静谧与人生的孤独,但韦应物更加强调内心的忧愁,而王维则多了一份淡泊明志的洒脱。两首诗在意境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