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闻再幸梁洋

《闻再幸梁洋》

时间: 2025-05-02 12:08:35

诗句

才喜中原息战鼙,又闻天子幸巴西。

延烧魏阙非关燕,

大狩陈仓不为鸡。

兴庆玉龙寒自跃,昭陵石马夜空嘶。

遥思万里行宫梦,太白山前月欲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8:35

闻再幸梁洋

作者:韦庄 〔唐代〕

原文展示:

才喜中原息战鼙,又闻天子幸巴西。
延烧魏阙非关燕,大狩陈仓不为鸡。
兴庆玉龙寒自跃,昭陵石马夜空嘶。
遥思万里行宫梦,太白山前月欲低。

白话文翻译:

最近听说中原的战鼓终于停止了,又听说天子要前往巴西(陕西)巡视。
延烧魏阙的事情与燕国无关,陈仓的狩猎也不是为了捕捉鸡。
兴庆池的玉龙在寒冷中自顾自地跃起,昭陵的石马在夜空中嘶鸣。
我遥想万里之外的行宫梦,太白山前的明月似乎快要落下了。

注释:

  • 战鼙:战鼓,古代用以号召打仗的鼓。
  • 天子:指皇帝。
  • 延烧:指烧祭,延烧魏阙是指对魏阙的祭祀。
  • 大狩:大规模的狩猎。
  • 陈仓: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 兴庆:兴庆池,位于长安,是个著名的园林。
  • 玉龙:指兴庆池中的玉龙雕像。
  •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石马是其陪葬物。
  • 行宫梦:指对宫廷生活的幻想。
  • 太白山:位于陕西,古时常用作诗中意象,表示高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836年-910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子云,号思玄,晚唐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风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作品中常蕴含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朝末年,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战后景象与天子出巡的情景,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闻再幸梁洋》一诗展现了韦庄对国家安定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提到“中原息战鼙”,不仅表达了对战乱结束的欣慰,也隐含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接着提到天子幸巴西,进一步强调了皇权的象征与朝政的稳定。然而,后面的“延烧魏阙非关燕”和“大狩陈仓不为鸡”则暗示了政治斗争与权力游戏的复杂,令人对国事深感忧虑。

在意象的描绘上,诗中“兴庆玉龙寒自跃”和“昭陵石马夜空嘶”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最后的“遥思万里行宫梦,太白山前月欲低”则引导读者思考人事无常与时光流逝,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代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思,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才喜中原息战鼙:刚刚听闻中原的战鼓停止,表达了对战争结束的欣喜。
  2. 又闻天子幸巴西:又听说皇帝去巴西巡游,象征着皇权的回归与稳定。
  3. 延烧魏阙非关燕:魏阙的祭祀与燕国无关,暗示政治阴谋与权力斗争。
  4. 大狩陈仓不为鸡:大规模的狩猎不是为了小事,暗含对政事的讽刺。
  5. 兴庆玉龙寒自跃:兴庆池的玉龙在寒冷中跃起,表达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6. 昭陵石马夜空嘶:昭陵的石马在夜空中嘶鸣,象征历史的回响与不息。
  7. 遥思万里行宫梦:远远思念行宫的梦,渗透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8. 太白山前月欲低:太白山前的明月即将落下,暗示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战鼙”与“玉龙”描绘战争与和平的对立。
  • 拟人:夜空中的“石马”仿佛有生命,增加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中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国家局势的分析与个人情感的渲染,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对政治斗争的忧虑以及对历史流逝的沉思,展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战鼙:象征战争与动乱。
  2. 天子:代表皇权与统治。
  3. 玉龙:象征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4. 石马: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
  5. 太白山:象征高远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中原息战鼙”指的是什么?

    • A. 战争结束
    • B. 新的战争开始
    • C. 皇帝出征
    • D. 民众欢庆
    • 答案:A
  2. “延烧魏阙非关燕”意味着什么?

    • A. 与燕国有关
    • B. 政治斗争的复杂
    • C. 不重要的事情
    • D. 祭祀活动
    • 答案:B
  3. 诗中“太白山前月欲低”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喜悦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韦庄与杜甫的诗风有异曲同工之妙,韦庄在《闻再幸梁洋》中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而杜甫在《春望》中则通过对国破家亡的感慨,抒发了对故国的深情。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个人情感的共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韦庄诗词研究》

相关查询

知郡检计斋醮祷雨,登时感通,辄赋古风,以 浮丘亭 甘雨应祈 次韵姜尧章雪中见赠 离池阳十里清溪口,复阻风 东门外观刈熟民间租米船相衔入门喜作二绝 其一 玉堂寓直晓起书事记直舍老兵语 五杂俎 赏海棠三绝 月夜泛舟新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尸字头的字 通识 建之底的字 光耀 有过之无不及 芳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洗手奉公 退遁 西字头的字 修古 摸索门径 比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商较 貝字旁的字 八字旁的字 有以教我 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冒大不韪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