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2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29:32
中秋夜临镜湖望月
——陈羽〔唐代〕
镜里秋宵望,湖平月彩深。
圆光珠入浦,浮照鹊惊林。
澹动光还碎,婵娟影不沉。
远时生岸曲,空处落波心。
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
桂枝如可折,何惜夜登临。
在明亮的秋夜,我在镜湖边仰望月亮,湖面平静,月光的色彩显得深邃。
圆圆的月光像珠子一样洒落在水边,浮动的光影把停在树上的喜鹊都惊动了。
微微的波动让光影变得碎散,月亮的影子却仍然不沉入水中。
远处的岸边有曲折的形状,空旷的地方水波轻轻荡漾着。
月亮渐渐圆满,孤独的明亮的光辉并没有受到侵扰。
如果桂树的枝条可以折下来,何必在这夜晚中不惜登高望远呢?
陈羽,唐代诗人,生平资料不多,但诗作以清新、细腻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情感。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时节,正值秋夜,诗人站在镜湖边,借助月光和湖面的倒影,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哲思的感慨。
这首《中秋夜临镜湖望月》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月光和湖面的描写,展现出诗人深邃的思考和淡淡的忧伤。诗中用“镜”字引出湖面如镜的意象,显得清澈而宁静,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作者描写月亮时,使用了“圆光珠入浦”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月光如珠子般洒落在湖边,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同时,诗中提到的“浮照鹊惊林”,则通过生动的动词“惊”,表现出自然界的灵动与活力,形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整首诗在意象上不断交替,既有空间的广阔,也有时间的流动。结尾的“桂枝如可折,何惜夜登临”则点明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隐含着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中秋美景的赞美,借月光的宁静与美丽,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思考,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悟与珍惜。
诗中提到的“镜湖”指的是什么?
“圆光珠入浦”中的“珠”比喻指什么?
诗中“桂枝如可折”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