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7:08
《旱后喜雨四首 其四》 作者:杨万里 〔宋代〕
密洒疏飘尽自由,
通宵到晓未须休。
平生愁听芭蕉雨,
何事今来听不愁。
这场雨密密地洒下,轻轻地飘洒,淋得我感到十分自在;
整夜下到天明,根本无需停歇。
我一生以来常常忧愁地听着芭蕉叶上的雨声,
而如今却为何能听得这雨声而不再忧愁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芭蕉雨”常常用来形容雨声,芭蕉叶在雨中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给人以宁静,但也可能让人因其凄凉的意境而感到忧愁。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出现,承载着诗人对人生苦闷的感慨。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风格洒脱而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当时正值干旱之后,雨水来临,诗人借雨抒发内心的喜悦与释然。诗中反映了农民对雨水的期盼和感激,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受。
《旱后喜雨四首 其四》展现了诗人对雨水的深切感受,密洒与疏飘的描写,既体现了雨的细腻,又传达了诗人心中的自在与愉悦。诗的开头以“密洒疏飘”来描绘雨的多样形态,给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仿佛听到了雨滴落在地面或叶子上的声音。接着“通宵到晓未须休”强调了雨水的持续性,暗示着这种生命的滋润是多么的珍贵。
而后两句则转向诗人内心的变化,以“平生愁听芭蕉雨”引出自己过去的忧愁。这种情感的对比令人感受到强烈的反差,过去忧愁的雨声在如今的雨声中变得愉悦,体现了一种心境的转变。诗人在经历了干旱的苦恼后,雨的来临不仅是自然的恩赐,更是情感的释放。
整首诗将外在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宋代诗歌清新的气息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雨水的喜悦和对心境转变的感慨,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密洒疏飘”主要描绘了什么?
诗人过去常常愁苦的声音是什么?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变化?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