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2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20:05
洞仙歌
作者: 吴藻 〔清代〕
初三下九,略无些分别。
一样纤纤两头月。
怕佳人误拜未到更阑,
最好是刚近点灯时节。
问天缘底事,喜动嫦娥,
黄气新添上眉叶。
何处觅琼楼,瓦缝参差,
隐隐露广寒宫阙。
听不尽连宵唱弯弯,
恐盼到圆期,又将愁缺。
在农历三月初三,夜空中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就像两头纤细的月亮一样。
我怕美人误以为尚未到达深夜,
最好的时机是刚好接近点灯的时候。
我问上天,这是为了什么,
嫦娥的心情难以自已,
脸上新添的黄气映衬着她的眉叶。
我该去哪里寻找那琼楼,
在瓦缝中参差不齐,
隐隐约约露出广寒宫的阙楼。
连宵的歌声唱着弯弯的月亮,
我担心期待圆满时,又要愁苦缺失。
作者介绍:吴藻(约1640—约1710),清代诗人,擅长词赋和诗歌,作品多描绘山水、美女和月亮,风格清丽而富有情感。吴藻的诗词往往融入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清代,正值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诗中的月亮与嫦娥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爱情和美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洞仙歌》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作品,诗中月亮和嫦娥的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清雅的夜景。开篇以“初三下九”点明时节,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月亮的轻盈与佳人的美丽在诗中相互映衬,诗人用“纤纤两头月”来形容月亮的朦胧和柔美,似乎在讲述一个关于爱与思念的故事。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害怕佳人会在未到深夜时误闯,这一细节体现了对爱人的细心与关怀。点灯的时节象征着温暖和光明,也暗示着心灵的相通。诗人在此处通过“问天缘底事”,表达对情感的思考与探索,进一步引入了嫦娥这一神话形象,象征着高洁和孤独。
“何处觅琼楼”一句,则表现出诗人对理想居所的向往,瓦缝中的参差之景,隐喻了现实中难以触及的美好。最后,连宵的歌声与对圆缺的担忧,传达了对爱情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倍感惆怅。
整首诗情感细腻,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整首诗歌围绕着对月亮、嫦娥以及爱情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交织,展现了恋人间的思念与期盼,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初三下九”是指哪个节日的哪一天?
A. 农历三月初三
B. 农历九月初一
C. 农历十月初十
D. 农历二月初二
“嫦娥”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谊
B. 高洁与孤独
C. 财富
D. 事业成功
“听不尽连宵唱弯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忧愁
C. 平静
D. 幸福
通过这些对比与推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吴藻的《洞仙歌》及其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