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1:5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1:50:36
壬申年封州自正旦雨至元宵不止
人图作元夜,剪纱累红莲。
天欲下膏泽,万瓦飞流泉。
烧灯雨何损,不过市井喧。
春若无此雨,从谁觅丰年。
痴儿騃女临管弦,见雨不止意缺然。
百知灯光祗照夜,山下一犁知几钱。
人间万事有轻重,况是作止当从天。
在壬申年,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期间,雨水不断。
人们原想在元夜庆祝,剪裁纱帛,堆叠红莲。
天上似乎要降下丰沛的雨水,万瓦房顶上流淌着泉水。
即使在雨中点燃灯笼又有什么损害,只是市井的喧闹而已。
如果春天没有这场雨,丰收的年景又该从哪里寻找呢?
那些痴傻的孩子、愚笨的女孩在乐器前徘徊,看到雨不停落,心中感到失落。
人们只知灯光照亮夜晚,山下的一犁又能值多少钱呢?
人世间的万事都有轻重之分,更何况是这场雨的来与去,终究要顺应自然。
作者介绍:郑刚中(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白山,宋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元旦至元宵期间,正值雨季,作者以雨为引,抒发对节庆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人事的思考。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诗词的韵律,字句凝练,意象丰富。全诗通过描写元宵节期间的雨景,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思考。开头几句通过描绘人们节日的欢庆活动,透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随着雨水的降临,这种欢愉似乎又被打断了。诗人通过“烧灯雨何损”一语,指出即使有雨,也无法影响节日的气氛;而后又在“春若无此雨”中,反思了雨水与丰收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孩子们的失落感,传达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雨水虽然影响了节日的欢庆,但却是春天生长所需的滋润。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总结了人世间的轻重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们应当顺应天意。整首诗在欢庆与失落、喧闹与宁静之间游走,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诗的主题在于强调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理解生活中的得失与丰盈,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的“元夜”指的是哪个节日?
诗中提到的“膏泽”是指什么?
“春若无此雨,从谁觅丰年”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