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23: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23:11
欲游庐山恨不遍,
游子先须两脚健。
山中浪走不知方,
逢人问路空徬徨。
人言五老山水窟,
半是神仙半是佛。
独行直待西风高,
未可议我无仙骨。
想要游览庐山却恨不能遍游,
游子首先得有健壮的腿脚。
在山中行走却不知道方向,
遇人问路却空自徬徨。
人们说五老山是水窟,
半是神仙半是佛。
我独自行走等待西风高吹,
还不能说我没有仙人的骨气。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于晚唐,后期活跃在宋初。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往往融入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庐山的过程中,表达了他对山水风光的向往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自省。在当时,庐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
《答问游庐山日子》是董嗣杲对游览庐山的感悟与反思。诗的开头便表达了对庐山的渴望与向往,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不安,反映出游子心中那种矛盾的情感。诗中“山中浪走不知方,逢人问路空徬徨”,展现出在大自然面前的迷失感,既有对山水的敬畏,也有对方向的困惑。
接下来的“人言五老山水窟,半是神仙半是佛”,则引入了关于庐山的传说与神秘背景,强调了庐山不仅是自然景观之地,更是文化与精神的象征。诗人将自己与神仙、佛的神秘联系,暗示了他在追求精神境界上的渴望与追求。
最后,诗人的自我肯定“未可议我无仙骨”,展现了他不屈的精神,尽管他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但仍然不愿放弃对高远理想的追求。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生动,既有对山水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显得深刻而富有哲理。
整首诗以游庐山为契机,探讨了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自身局限的反思,最终在对理想的追求中找到自我价值。
诗中提到的“游子”指的是:
A. 游览者
B. 山神
C. 诗人自己
D. 佛祖
诗中提到的“半是神仙半是佛”主要是指:
A. 五老山的传说
B. 诗人的自我认知
C. 自然景观的美丽
D. 生活的困惑
诗人对庐山的态度是:
A. 渴望与自信
B. 无所谓
C. 绝望与放弃
D. 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