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8:06
扬雄二首
子云游天禄,华藻锐初学。
覃思晚有得,晦显无适莫。
寥寥邹鲁後,於此归先觉。
岂尝知符府,何苦自投阁。
长安诸愚儒,操行自为薄。
谤嘲出异己,传载因疏略。
孟轲劝伐燕,伊尹干说亳。
叩马触兵锋,食牛要禄爵。
少知羞不为,况彼皆卓荦。
史官蔽多闻,自古喜穿凿。
子云在天上游玩,不断学习华美的辞藻。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才有所领悟,但显露的才华却没有合适的机会。
自古以来,邹鲁的后代稀少,而我在此归向先觉者。
岂能知道符府的事情,何必自我陷入困境。
长安的许多愚蠢儒者,品行自然而然地变得低下。
对别人的谤言和嘲讽,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和懈怠。
孟轲提倡攻打燕国,伊尹则劝说亳国。
触碰马匹和兵器,追求名利和爵位。
少许羞耻之心都没有,更何况他们都是杰出的人物。
史官掩盖了许多真相,自古以来就喜欢迎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晚号孤雁,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推动了新法的实施。王安石的诗词以其清新、自然、平易近人而著称。
《扬雄二首》创作于王安石的中年时期,正值其政治生涯的高峰。此时,其思想逐渐成熟,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诗中反映了对士人风气的批评与对自我价值的思索。
《扬雄二首》是一首深具思考和批判的诗,王安石通过对扬雄的赞美与对当时士人风气的讽刺,表达了对知识和权力的独立追求。开篇以“子云游天禄”引出扬雄,强调其学识的追求。接着,诗人对那些因权力而失去理想的士人表示失望,显示出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
诗中提到“长安诸愚儒”,暗示了王安石对当时士人缺乏独立思考的惋惜。他们的谤言和嘲讽反映出一种对异己的排斥,进而表现出对真理的误解与对学问的肤浅。在最后一节,王安石以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警示当代士人,强调追求名利的短视与危险。
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古代智者的敬仰,也揭示了对当代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体现了王安石一贯的理想主义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反映了王安石对知识分子责任感的强调,同时也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揭示出对名利的追求可能会导致道德的沦丧。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子云”是指谁?
诗中提到的“长安诸愚儒”主要指的是:
“叩马触兵锋”意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