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0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08:02
原文展示:
夏日湖上访隐士 徐玑 〔宋代〕 烦暑何能避,孤舟访隐人。 水乡菱藕熟,晴野稻苗新。 为学师前辈,谈空悟宿身。 镜湖三百顷,不似此湖滨。
白话文翻译:
炎热的夏天无处躲避,我独自乘舟去拜访隐居的人。水乡的菱角和藕已经成熟,晴朗的田野里稻苗新鲜。为了学习,我向先辈请教,谈论空灵的道理,领悟自己过去的经历。虽然镜湖有三百顷广阔,但不如这里的湖滨美丽。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约1080-1148),字子美,号东篱,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色,表达隐逸之情。这首诗是他访问隐士时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夏日,徐玑为了躲避酷暑,乘舟前往湖上拜访隐士。诗中描绘了水乡的丰收景象和隐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夏日避暑为背景,通过访问隐士的经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丰收景象和隐士的生活状态。诗中“水乡菱藕熟,晴野稻苗新”一句,生动描绘了水乡的丰收景象,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而“为学师前辈,谈空悟宿身”则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追求和对人生经历的领悟。最后两句“镜湖三百顷,不似此湖滨”,通过对比,强调了眼前湖滨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烦暑何能避,孤舟访隐人。
水乡菱藕熟,晴野稻苗新。
为学师前辈,谈空悟宿身。
镜湖三百顷,不似此湖滨。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通过访问隐士的经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丰收景象和隐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烦暑何能避”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感受?
“水乡菱藕熟”描绘了什么景象?
“为学师前辈,谈空悟宿身”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追求?
“镜湖三百顷,不似此湖滨”通过什么手法强调了眼前湖滨的美丽?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