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醉歌 其三

《醉歌 其三》

时间: 2025-05-04 02:08:42

诗句

淮襄州郡尽归降,鞞鼓喧天入古杭。

国母已无心听政,书生空有泪成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08:42

原文展示

淮襄州郡尽归降,
鞞鼓喧天入古杭。
国母已无心听政,
书生空有泪成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淮襄州的各个郡县都已归顺投降,鞞鼓声喧天,传入了古老的杭州。国母已经没有心情去处理政务,书生们只能徒然流泪,感到无奈和悲伤。

注释

  • 淮襄州:指淮河流域和襄阳地区,这里象征着战乱和动荡。
  • 归降:投降、归顺。
  • 鞞鼓:古代战鼓,这里指鼓声。
  • 古杭:古代的杭州,浙江省的省会。
  • 国母:指当时的皇后或权臣,象征着统治者。
  • 书生:指读书人,通常代表知识分子。
  • 泪成行:形容泪水流淌,表达悲伤。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它展现了宋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和知识分子的无奈。国母的失政象征着国家的衰弱,书生的泪水则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无力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活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情见长,作品多描绘时事和个人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际。诗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沦陷和统治者无能的无奈与悲愤。

诗歌鉴赏

《醉歌 其三》通过简练的文字展现了国家动荡的景象和知识分子的无奈心情。诗的开篇,即以“淮襄州郡尽归降”揭示了战乱带来的惨烈局面,表达了国家沦陷的悲痛。接下来的“鞞鼓喧天入古杭”,则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战争的喧嚣与混乱,仿佛耳边响起了战鼓的震动,令人感到压迫和不安。

诗中提到的“国母已无心听政”,深刻揭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与失职,正是这种失政,导致了国家的衰败,让人民在战火中苦苦挣扎。而“书生空有泪成行”,则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悲哀与无力,他们虽有满腔的情怀与理想,却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只能默默流泪,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失望。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统治者失职的不满,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淮襄州郡尽归降:描绘了整个地区的投降状态,反映了战乱的严重。
  2. 鞞鼓喧天入古杭:通过“鞞鼓”这一意象,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人们的恐慌。
  3. 国母已无心听政:暗示着统治者的无能,国家的治理陷入混乱。
  4. 书生空有泪成行:表达了知识分子的悲伤与无奈,强调他们的无力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国母”象征统治者,暗含对国家的失望。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和对统治者失职的指责,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无奈与忧虑,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襄州:象征着战乱与动荡。
  • 鞞鼓:象征战争的声音,表现出混乱与恐慌。
  • 国母:象征统治者的失职。
  • 书生:知识分子的代表,象征着理想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哪个地区的郡县归降?

    • A) 淮襄州
    • B) 古杭
    • C) 南宋
    • D) 江南
  2. “书生空有泪成行”中的“书生”指的是?

    • A) 农民
    • B) 武将
    • C) 知识分子
    • D) 商人
  3. 诗中描绘的统治者的状态是?

    • A) 精明能干
    • B) 无心听政
    • C) 忍辱负重
    • D) 英明果断

答案

  1. A) 淮襄州
  2. C) 知识分子
  3. B) 无心听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汪元量的《醉歌 其三》和杜甫的《春望》,两者均反映了国家动荡和个人的无奈。杜甫的诗中更多表现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而汪元量则更强调了知识分子的悲伤与失望。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深刻揭示了历史动荡下的悲剧色彩。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相关的历史文献与研究文章。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凶宅 与皇甫庶子同游城东 琵琶 途中题山泉 登城东古台 杏园花落时招钱员外同醉 上香炉峰 感秋怀微之 禁中闻蛩 新沐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康和 走字旁的字 势孤计穷 鬯字旁的字 贝字旁的字 心悦诚服 草衣木食 博物洽闻 王命 看见 云窗霞户 包含晚的成语 流行坎止 隆恩旷典 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辵字旁的字 反文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