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遗老斋绝句十二首 其六

《遗老斋绝句十二首 其六》

时间: 2025-05-07 22:31:25

诗句

久无叩门声,剥啄问何故。

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1:25

原文展示

久无叩门声,剥啄问何故。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白话文翻译

很久没有人来敲门了,鸟儿啄着树问这是为什么。田野里有人来了,昨夜下了尺把深的雨。

注释

  1. 久无叩门声:久:很长时间;叩门声:敲门的声音。指很长时间没有人来拜访。
  2. 剥啄:剥:啄食;啄:用喙啄食。这里指鸟儿的叫声。
  3. 问何故:问:询问;何故:为什么。鸟儿似乎在好奇为何没有访客。
  4. 田中有人至:田中:田野中;有人至:有人来了。
  5. 昨夜盈尺雨:盈尺:满尺,形容雨量之大;昨夜:昨晚。昨晚下了很大的雨。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久无叩门声”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交游、友情的重视,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寂寞和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3年),字子瞻,号涧斋,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词、文名闻于世,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辙隐居时期,表达了他对孤寂生活的感受,借自然景象抒写内心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场景,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开头的“久无叩门声”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孤独,暗示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在古代,敲门声不仅是来访者的象征,更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体现。

接下来的“剥啄问何故”,通过鸟儿的啄食声,增强了环境的生动感,反映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鸟儿似乎在替诗人发问,增添了一层情感的共鸣。

最后两句“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则展现了一种相对的生机。在孤独的环境中,田野里却有人来访,暗示着生活的变化和希望,同时“昨夜盈尺雨”也象征着滋润和新生。这种对比让诗歌富有层次感,既有孤独的感叹,又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诗词解析

  1. 久无叩门声:表达诗人久居隐处,寂寞无访的状态。
  2. 剥啄问何故:通过鸟的声音,体现自然对人类孤独的关注。
  3. 田中有人至:突显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暗示着人际交往的希望。
  4. 昨夜盈尺雨:象征着生命的滋养与希望的降临。

修辞手法

  • 对比:孤独与生机的对比,增强情感深度。
  • 拟人:鸟儿的啄食声被赋予了询问的情感,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孤独的情景,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对生活变化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渴望。

意象分析

  1. 叩门声:象征人际交往的缺失。
  2. 鸟儿:自然生灵,代表生命的存在与自然的关注。
  3. 田中有人:聚集与交流的希望。
  4. 盈尺雨:象征生命的滋养与希望的降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久无叩门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喜
    • B. 孤独
    • C. 忧愁
  2. “剥啄问何故”中的“剥啄”指的是什么?

    • A. 走动
    • B. 啄食
    • C. 吵闹
  3. 昨夜的雨量如何?

    • A. 小雨
    • B. 盈尺
    • C. 暴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1.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苏辙《遗老斋绝句》在表达孤独的情感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豪放,后者则显得更加内敛与细腻。
  2.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苏辙的作品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细腻感受,而苏轼则更注重气势与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辙诗文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姑苏杂咏 吴王井(在灵岩山) 送朱从事之吴兴 梅花六首 其二 赋永上人纸帐 赠卖墨陶叟 里巫行 王隐君行 皋桥(在阊门内,由汉皋伯通所居得名。唐妓 襄阳乐 寄题内弟周思敬野人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倔的词语有哪些 叮叮当当 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卝字旁的字 行字旁的字 情胆 瞋忿 丶字旁的字 赍志而殁 鸡鹜争食 以沫相濡 儿女情多 赝古 可丁可卯 釒字旁的字 刀字旁的字 匡乱反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