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3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1:25
久无叩门声,剥啄问何故。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很久没有人来敲门了,鸟儿啄着树问这是为什么。田野里有人来了,昨夜下了尺把深的雨。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久无叩门声”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交游、友情的重视,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寂寞和孤独。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3年),字子瞻,号涧斋,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词、文名闻于世,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辙隐居时期,表达了他对孤寂生活的感受,借自然景象抒写内心情感。
这首诗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场景,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开头的“久无叩门声”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孤独,暗示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在古代,敲门声不仅是来访者的象征,更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体现。
接下来的“剥啄问何故”,通过鸟儿的啄食声,增强了环境的生动感,反映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鸟儿似乎在替诗人发问,增添了一层情感的共鸣。
最后两句“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则展现了一种相对的生机。在孤独的环境中,田野里却有人来访,暗示着生活的变化和希望,同时“昨夜盈尺雨”也象征着滋润和新生。这种对比让诗歌富有层次感,既有孤独的感叹,又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孤独的情景,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对生活变化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久无叩门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剥啄问何故”中的“剥啄”指的是什么?
昨夜的雨量如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