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5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59:45
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
寺古依乔木,僧闲正莫年。
为生何寂寞,爱客尚留连。
虚牖罗修竹,空厨响细泉。
坐听谈旧事,遍识洛中贤。
虚室无寻丈,青山有百层。
回峰看不足,危石恐将崩。
听法来天女,依岩老梵僧。
须弥传纳芥,观此信还曾。
壁毁丹青在,移来殿庑深。
赋形惊变态,观佛觉无心。
旌旂翻空色,笙竽含妙音。
风流出吴样,遗法到如今。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古老的寺庙中,悠闲的僧人和来访的客人之间的情景。寺庙古老,庙外高大的树木依然存在,僧人悠闲自得,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诗人感叹生存的寂寞,但又因与客人相聚而感到留连。窗外的修竹摇曳,厨房中细泉清脆响亮。两人坐下来,谈论往事,彼此都熟悉洛阳的贤士。
诗中的虚室空无,青山层峦叠嶂。回头望去,山峰似乎看不够,危石又让人心生畏惧。听法的天女降临,依偎在岩石旁的老僧也在讲法。须弥山传来的道理虽微小,但在此刻却显得无比重要。墙壁虽已毁坏,依然能看到丹青的痕迹,殿庙也显得深邃。塑像的形态让人惊异,观佛时却无心在意。旌旗在空中翻飞,笙竽发出的音色妙不可言,风流倜傥的吴地风范,所留下的法则仍延续至今。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涧翁,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文学上成就卓著,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抒情和描绘。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辙游历洛城广爱寺时,旨在表达他对古寺的怀古之情和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厚理解。
苏辙的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古寺的悠闲气氛,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通过描绘寺庙的古老和僧人的闲适,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世事浮华的淡然态度。而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逐渐引入与友人谈论往事的情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对贤士的共同认知,突显了诗人的友谊和人际关系的珍贵。
在形式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虚牖”、“修竹”、“细泉”等描绘了寺庙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诗中多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听法来天女”,赋予了诗句一种灵动性,使得文字不仅在表面意义上有趣,更在情感的层面上引发读者的共鸣。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当下的珍惜,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教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深邃理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当下的珍惜,同时也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思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诗歌的外部景象,更深刻地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感受与思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虚牖”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须弥”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苏辙的《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但苏辙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体现了宋代诗人在不同主题上的多样性。
以上是对苏辙《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