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

《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

时间: 2025-04-28 22:59:45

诗句

寺古依乔木,僧闲正莫年。

为生何寂寞,爱客尚留连。

虚牖罗修竹,空厨响细泉。

坐听谈旧事,遍识洛中贤。

虚室无寻丈,青山有百层。

回峰看不足,危石恐将崩。

听法来天女,依岩老梵僧。

须弥传纳芥,观此信还曾。

壁毁丹青在,移来殿庑深。

赋形惊变态,观佛觉无心。

旌旂翻空色,笙竽含妙音。

风流出吴样,遗法到如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59:45

原文展示

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

寺古依乔木,僧闲正莫年。
为生何寂寞,爱客尚留连。
虚牖罗修竹,空厨响细泉。
坐听谈旧事,遍识洛中贤。
虚室无寻丈,青山有百层。
回峰看不足,危石恐将崩。
听法来天女,依岩老梵僧。
须弥传纳芥,观此信还曾。
壁毁丹青在,移来殿庑深。
赋形惊变态,观佛觉无心。
旌旂翻空色,笙竽含妙音。
风流出吴样,遗法到如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古老的寺庙中,悠闲的僧人和来访的客人之间的情景。寺庙古老,庙外高大的树木依然存在,僧人悠闲自得,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诗人感叹生存的寂寞,但又因与客人相聚而感到留连。窗外的修竹摇曳,厨房中细泉清脆响亮。两人坐下来,谈论往事,彼此都熟悉洛阳的贤士。

诗中的虚室空无,青山层峦叠嶂。回头望去,山峰似乎看不够,危石又让人心生畏惧。听法的天女降临,依偎在岩石旁的老僧也在讲法。须弥山传来的道理虽微小,但在此刻却显得无比重要。墙壁虽已毁坏,依然能看到丹青的痕迹,殿庙也显得深邃。塑像的形态让人惊异,观佛时却无心在意。旌旗在空中翻飞,笙竽发出的音色妙不可言,风流倜傥的吴地风范,所留下的法则仍延续至今。

注释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莫年:形容时光悠闲,少有繁忙之事。
  • 虚牖:空旷的窗户。
  • 修竹:修长而俊美的竹子。
  • 细泉:细小的泉水声。
  • 须弥:指佛教中的须弥山,象征圣地和高深的道理。
  • 丹青:指绘画,尤其是工笔画。
  • 旌旂:旗帜,象征荣耀和信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涧翁,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文学上成就卓著,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抒情和描绘。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辙游历洛城广爱寺时,旨在表达他对古寺的怀古之情和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厚理解。

诗歌鉴赏

苏辙的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古寺的悠闲气氛,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通过描绘寺庙的古老和僧人的闲适,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世事浮华的淡然态度。而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逐渐引入与友人谈论往事的情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对贤士的共同认知,突显了诗人的友谊和人际关系的珍贵。

在形式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虚牖”、“修竹”、“细泉”等描绘了寺庙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诗中多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听法来天女”,赋予了诗句一种灵动性,使得文字不仅在表面意义上有趣,更在情感的层面上引发读者的共鸣。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当下的珍惜,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教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深邃理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寺古依乔木:古老的寺庙依偎在高大的树木旁,营造出一种历史感。
  2. 僧闲正莫年:僧人安闲,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不受外界干扰。
  3. 为生何寂寞:生存的意义在此显得孤寂无比。
  4. 爱客尚留连:与客人相聚,内心却因时光流逝而留恋。
  5. 虚牖罗修竹:窗外的竹子修长而美丽,营造出清幽的环境。
  6. 空厨响细泉:厨房空荡,泉水声清脆悦耳。
  7. 坐听谈旧事:两人坐下,聊起往事,增添了亲密感。
  8. 遍识洛中贤:彼此都熟悉洛阳的贤士,展现出广泛的人际关系。
  9. 虚室无寻丈:空荡的房间没有一尺的长物,强调空寂。
  10. 青山有百层:青山层峦叠嶂,形成壮丽的景色。
  11. 回峰看不足:回头看山峰,永远觉得不够。
  12. 危石恐将崩:高耸的危石让人心生畏惧。
  13. 听法来天女:听法的天女降临,增添神秘感。
  14. 依岩老梵僧:老僧依靠在岩石旁,传达出宁静的气氛。
  15. 须弥传纳芥:微小的道理在此却显得重要。
  16. 观此信还曾:对信仰的再次体悟,传达了对佛教的信仰。
  17. 壁毁丹青在:墙壁虽然破旧,但仍留有丹青的痕迹。
  18. 移来殿庑深:殿庑深邃,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19. 赋形惊变态:塑像形态各异,令人惊叹。
  20. 观佛觉无心:观佛时却无心去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状态。
  21. 旌旂翻空色:旗帜在空中翻飞,象征着信仰的力量。
  22. 笙竽含妙音:乐器发出的声音清脆动听。
  23. 风流出吴样:吴地的风流风采仍在。
  24. 遗法到如今:这些文化和法则延续至今,展现出一种历史的延续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须弥传纳芥”,比喻微小的道理承载着深厚的哲理。
  • 拟人:如“听法来天女”,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 对仗:如“虚室无寻丈,青山有百层”,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当下的珍惜,同时也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宁静、历史与文化。
  • 乔木: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和谐。
  • 青山:象征永恒与高远的理想。
  • 细泉:象征细腻与柔和的情感。
  • 塑像:象征信仰与文化的传承。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诗歌的外部景象,更深刻地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感受与思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苏轼
    • B) 苏辙
    • C) 李白
    •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虚牖”指的是什么?

    • A) 破窗
    • B) 空窗
    • C) 竹窗
    • D) 石窗
  3. 诗中提到的“须弥”象征什么?

    • A) 小道理
    • B) 高山
    • C) 圣地
    • D) 祥和

答案

  1. B) 苏辙
  2. B) 空窗
  3. C) 圣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琵琶行》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对比苏辙的《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但苏辙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体现了宋代诗人在不同主题上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苏辙诗词选》

以上是对苏辙《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美学价值。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闰三月有感二首 题松雪翁临祐陵草虫 见花忆故园 梦余唐卿 和王耕云与愚庵倡和诗二首 江上晚归 次韵西园公咏梅二首 赋得履送衍上人 赠醉樵 与客饮西园花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孤孤单单 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天外飞来 矫国更俗 西字头的字 迎前 仙僮 浇风薄俗 包含槎的词语有哪些 国安民泰 顿纲振纪 釆字旁的字 金字旁的字 页字旁的字 瞑闻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抠谒 肉字旁的字 包含微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