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3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36:49
奉和圣制早度蒲津关
作者: 徐安贞 〔唐代〕
仙掌临秦甸,虹桥辟晋关。
两都分地险,一曲度河湾。
路得津门要,时称古戍闲。
城花春正发,岸柳曙堪攀。
后乘犹临水,前旌欲换山。
长安回望日,宸御六龙还。
这首诗描写了蒲津关的美丽景色和地理位置。诗的开头提到仙掌山脉临近秦地,虹桥则连接了晋关。两座都城由于地势险要而分隔开来,河流蜿蜒而过。这里是通往津门的重要道路,古时的戍楼显得格外静谧。春天,城市的花朵竞相开放,岸边的柳树在晨曦中显得格外迷人。后方的船只依旧在水面上航行,前方的旌旗似乎要换到山上去。回望长安的日子,君主的车驾也正好返回。
徐安贞,字景和,号安贞,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作品以描写边塞和山水而闻名。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盛世,诗人受皇帝之命游览蒲津关,借此描绘自然风光及其战略位置,体现出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奉和圣制早度蒲津关》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历史背景的诗作,诗人在此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国家的热爱。诗的开头通过“仙掌临秦甸,虹桥辟晋关”引入了地理位置,展现出蒲津关作为连接两地的重要性。接着通过“两都分地险,一曲度河湾”展现了两都分隔的险要地势,表现了地理的壮丽与历史的厚重。
在描写自然景观时,诗人使用了“城花春正发,岸柳曙堪攀”描绘春天的生机,展现出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同时,诗中“后乘犹临水,前旌欲换山”生动表现出行旅的情景,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最后,诗人以“长安回望日,宸御六龙还”结束,表达了对长安的眷恋与对帝王归来的期待,体现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色描绘为主,既融入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又体现了诗人对国家与自然的热爱,展现了唐代诗词的风采。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及对国家繁荣的向往,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诗中提到的“仙掌”指的是哪个地方?
“长安回望日,宸御六龙还”中的“宸御”指的是什么?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徐安贞的《奉和圣制早度蒲津关》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前者更注重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后者则强调了登高望远的豪情,二者在形式和主题上均展现了唐代诗词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