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5:55
咏宣州笔
——耿湋
寒竹惭虚受,纤毫任几重。
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
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
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这首诗表达了对宣州笔的赞美与感慨。寒竹的笔杆让人感到惭愧,细微的笔毫可以承载多少重任。笔影在纸上笔直地延伸,心中力量不愿隐藏锋芒。落下的纸张像惊起的风,空中摇曳着露水的浓重。丹青与文学的创作,除了这个笔,还能从何而来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竹”与“笔”的描写,强调了传统文人对于文具的重视。竹子在文化中常常象征气节与清雅,符合文人追求的理想。
作者介绍
耿湋(约公元770年-约公元830年),字子骏,号云溪,唐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文人笔墨”的盛行,诗人通过对宣州笔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工具的珍视与对创作过程的深刻思考。
《咏宣州笔》是一首以笔为主题的诗,诗人在诗中通过对宣州笔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文人创作工具的敬重和对创作的热爱。开篇以“寒竹惭虚受”引入,表现了笔的清雅和作者对其的珍视。接着,诗人描绘了笔在纸上舞动的姿态,展现了创作过程中那种心中力量的显现,而不愿意隐藏锋芒的态度,体现出一种自信和坚定的创作精神。
在后半部分,诗人以“落纸惊风起”形象化了创作的过程,强调了创作的灵动与激情,仿佛一阵风起,纸张也因此而动。同时,诗中提到“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不仅是对笔的依赖,也是对创作方向的思考,表达了艺术创作中工具与灵感的紧密关联。
整首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反映出诗人在对文人生活和创作的思考中,所寄托的理想与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文人创作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笔的珍视和对创作的热爱,反映出一种追求艺术真谛的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寒竹”象征什么?
“心劲懒藏锋”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什么态度?
诗的最后一句“舍此复何从”强调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耿湋的《咏宣州笔》与王维的《终南山》在主题上都有对自然和文人生活的描绘,但耿湋更侧重于工具与创作过程的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物与心灵的契合。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艺术追求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