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5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55:54
《和答诗十首。答箭镞》
作者:白居易
矢人职司忧,为箭恐不精。
精在利其镞,错磨锋镝成。
插以青竹簳,羽之赤雁翎。
勿言分寸铁,为用乃长兵。
闻有狗盗者,昼伏夜潜行。
摩弓拭箭镞,夜射不待明。
一盗既流血,百犬同吠声。
狺狺嗥不已,主人为之惊。
盗心憎主人,主人不知情。
反责镞太利,矢人获罪名。
寄言控弦者,愿君少留听。
何不向西射,西天有狼星。
何不向东射,东海有长鲸。
不然学仁贵,三矢平虏庭。
不然学仲连,一发下燕城。
胡为射小盗,此用无乃轻。
徒沾一点血,虚污箭头腥。
这首诗表达了箭匠对箭矢质量的担忧,因为箭的精良与否关系到射的精准。箭匠在磨制箭头时,注重其锋利和精致。他用青竹和赤雁的翎羽制作箭矢,不要小看这铁制的箭头,使用得当才能成为长久的武器。听说有小偷在白天潜伏,晚上出没,他摩擦弓弦,擦拭箭头,准备在黑夜中射击。小偷一旦流血,百犬都会吠叫,吠声不断,主人因此惊慌。然而,盗贼心中憎恶主人,而主人却对这一切毫不知情,反而责怪箭头太利,结果箭匠受到牵连。箭匠希望那些持弓的人能听他一言,为什么不朝西射,那里有狼星;为什么不朝东射,东海有巨鲸?不如学习仁贵的三箭平虏,不如学习仲连,一箭击下燕城。为何要射小偷,这样的事情难道不算轻佻?只沾一点血,反而污了箭头。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而著称,常关注民生疾苦,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朝时期,社会动荡与盗贼横行的背景下,表达了对于武器与正义的思考。箭匠在面对盗贼时的无奈和对社会安全的忧虑,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治安问题的关注。
白居易的《和答诗十首。答箭镞》通过箭匠的视角,展现了对箭矢精制的严格要求与对社会治安的深刻反思。诗歌以“矢人职司忧”为起点,揭示了箭匠对自己所制箭矢的责任心,强调了“精在利其镞”的工匠精神。这种对箭矢质量的执着,是对生命和安全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对武器与正义之间关系的思考。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中描绘的盗贼形象逐渐浮现。小偷的出现不仅引发了社会的混乱,也揭示了主人与盗贼之间的对抗关系。诗人在这里不仅传达了对盗贼的愤怒,更表达了对主人无知的惋惜。通过“反责镞太利,矢人获罪名”,诗人表现了社会对箭匠的不公,突显了社会责任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最后,诗中提到的“何不向西射,西天有狼星;何不向东射,东海有长鲸”,不仅是对箭术的展望,更是对理想与现实时局的反思,表达了对更高目标的追求与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武器的责任和正义,反映了社会对治安问题的关注和对无辜者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对箭匠的态度是:
A. 赞赏
B. 责备
C. 无所谓
D. 反感
诗中提到的“仁贵”指的是:
A. 一位将军
B. 一位诗人
C. 一位农民
D. 一位商人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武器的赞美
B. 对社会治安的关注
C. 对爱情的思考
D.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