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3:31
与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兼简二林僧社
白居易
在菩提香火社,我写下这篇诀别诗,是为了向果上人告别,同时也给二位林间僧侣致以问候。
我对烦恼的执念感到厌倦,因此我不再留恋师父的教导,宁愿请西方的佛祖作为我的主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风平易近人而广受欢迎。白居易的诗歌常常关注社会民生,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面临生死离别之际,感慨世事无常。诗中表达了他对佛教的向往与对烦恼的厌倦,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宗教的依赖。
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佛教信仰的寄托。白居易在诗中通过“菩提香火社”引入了佛教的意象,表现出他内心的平静与对烦恼的逃避。诗的开头用“结菩提香火社”引出主题,暗示他在佛教中寻求精神的寄托。紧接着,他表达了对烦恼的厌倦,显然已经对俗世的种种执念感到疲惫。
“先请西方作主人”则是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表现出他希望能在宗教的庇佑下获得内心的安宁。这种对于宗教的依赖和渴望,展示了他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淡定。在整首诗中,白居易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使其情感更加真实而深刻。
诗中使用了简练的语言,直接表达情感,体现了白居易的平易近人。对比“烦恼”的“电泡身”,用形象的比喻让人感受到烦恼的突如其来和对身心的侵扰。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烦恼的逃避和对佛教信仰的追求。白居易通过对生死的思考,表达了他希望获得内心宁静的愿望。
诗中提到的“菩提”象征什么?
“不须惆怅从师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西方”指代什么?
白居易的《与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但白居易更倾向于佛教信仰的寄托,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宗教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