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2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20:41
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昨日长爪鸢,今朝大觜乌。
鸢捎乳燕一窠覆,乌啄母鸡双眼枯。
鸡号堕地燕惊去,然后拾卵攫其雏。
岂无雕与鹗,嗉中肉饱不肯搏。
亦有鸾鹤群,闲立高飏如不闻。
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
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
秦吉了从南方飞来,羽毛五彩斑斓,青黑色的身躯上有红色的花纹。
耳朵聪明、心思灵活、舌头灵巧,鸟语人言无不理解。
昨天是长爪的鸢,今天变成了大嘴的乌鸦。
鸢带着一窝小燕子,乌鸦啄食母鸡的双眼。
母鸡叫着跌落在地,小燕子惊飞而去,随后又捡起蛋和小鸟。
难道没有雕和鹗吗?它们嘴里饱满的肉却不愿意去搏斗。
同样有鸾鸟和鹤群,悠闲地高高飞翔,仿佛什么都没有听见。
秦吉了,有人说你是能言的鸟,难道你没看到鸡和燕子的冤苦吗?
我听说凤凰是百鸟之主,你竟然不在凤凰面前说一句话,何必只是发出无谓的噪音。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南,后迁至长安。他的诗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著称,其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秦吉了-哀冤民也》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之时。诗中通过描写鸟类的悲惨遭遇,隐喻人间的冤屈与苦难,表达了对无辜生命的同情与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本诗以“秦吉了”这一象征性的鸟儿为主线,展开了一幅充满悲情的画面,表现了对弱小生命的深切关怀。诗中通过对鸟类的生动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残酷法则和生存斗争的无情。尤其是在描写鸢和乌鸦的捕食行为时,突显了生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白居易不仅仅是在写鸟,更是在通过这些鸟反映人间的冤屈,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与对弱者命运的同情。
诗的最后,白居易提到“凤凰”这一百鸟之主,意在讽刺那些有能力但不愿意为弱者发声的强者。通过这种对比,诗人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冷漠与无视,进一步强化了诗的主题。整体上,诗歌既有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是白居易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真实写照。
全诗通过对鸟类命运的描写,反映了社会中弱者的冤屈与痛苦,揭示了强者的冷漠与无视,呼吁对生命的关注与保护。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悲悯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秦吉了是来自哪个地方的鸟?
诗中提到的“鸢”指的是哪种鸟?
诗中提到的“凤凰”代表什么?
白居易与杜甫的诗歌都关注民生,但白居易的写作风格更加平易近人,而杜甫则更多地展现出沉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社会批判。两位诗人通过各自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同情,具有相似的主题但风格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