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1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16:31
登衡山宿上封寺祝融峰
作者: 柴元彪 〔宋代〕
历井扪参上祝融,
半空烟霭数声钟。
地连云汉九千丈,
天柱东南七十重。
石磴悬崖翻瀑布,
海门碾日上高峰。
悠然身世青冥表,
俯立雷池看玉龙。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衡山祝融峰上宿夜所见的壮丽景色。诗中说,作者在高耸的祝融峰上,仰望星空,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大地与云汉相连,仿佛有九千丈高;天柱则在东南方高耸七十重。悬崖上,石阶如同瀑布般飞流直下,海门似乎把日光压在高峰上。作者心境悠然,感受到自己与青天之间的距离,俯视雷池,仿佛看见了山中游动的玉龙。
“祝融”是古代火神的名字,这里用作山峰的名称。古人常常把自然景象与神话传说结合,表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同时,诗中提到的“海门”,是指山的某个重要地理位置,暗示着海的辽阔与壮观。
柴元彪,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为人所知,但其诗作以豪放和壮丽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个人的胸怀与情感。
此诗创作于衡山,作者在这个名山之巅,见证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心中感慨万千,遂作此诗以记其情。
《登衡山宿上封寺祝融峰》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诗中采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衡山的雄伟和壮丽。通过对“祝融峰”的描绘,诗人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地方的美,更是在表达心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诗的开头通过“历井扪参”展示了登山的艰辛,接着通过“半空烟霭数声钟”渲染出一种空灵的氛围,让人觉得身处于一个神秘的境界中。随着诗的深入,诗人描绘了大地与天空的无尽延展,以及悬崖瀑布的雄壮,营造出一种宏伟的景象。最后一句“俯立雷池看玉龙”则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整首诗既有气势,又有情感,充分展现了宋代诗人的艺术风采。
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哲理。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祝融”是指什么?
A. 火神
B. 水神
C. 风神
D. 山神
填空题:诗中“地连云汉九千丈,天柱东南七十重”的意思是____。
判断题: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对/错)
《登高》与《登衡山宿上封寺祝融峰》同为描写山水的诗作,但王之涣的《登高》更多突出的是人生的感慨,而柴元彪的作品则更强调自然的壮丽与个人的悠然心境,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