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0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07:46
筑城声酸嘶,汉月傍城低。白骨若不掩,高与长城齐。
筑城的声音发出刺耳的嘶鸣,汉朝的月亮低挂在城边。若不掩盖那些白骨,它们将会与长城一样高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杂文家,爱国主义者,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抒怀咏史为主。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古筑城曲》是在陆游经历了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之后所作。诗中通过对筑城声与白骨的描写,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死亡与悲惨,表现了他对国家沦陷、百姓生灵涂炭的深切悲痛。
《古筑城曲》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间的无常。开头“筑城声酸嘶”,直接描绘了筑城的场景,声音刺耳且凄凉,这不仅是筑城的声音,更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一种隐喻。接着“汉月傍城低”,通过月亮的意象,暗示了历史的沉重与无情,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惨淡。
“白骨若不掩,高与长城齐”,这一句尤为震撼,白骨与长城的对比,形象地展示了战争带来的死亡数量之多,给人一种无形的恐惧和深思。整首诗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陆游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忧虑,透出浓厚的悲情与无奈。
整首诗表现了对战争的深切悲痛,以及对历史的深思。陆游通过对古城筑墙和白骨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中“筑城声酸嘶”表现了什么情感?
诗中的“汉月”代表什么?
“白骨若不掩,高与长城齐”表达了怎样的意象?
陆游与杜甫的诗歌都深受战争影响,但陆游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与个人情感,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百姓的关怀。两者都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