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51:06
割地求和国必危,安知坚守绝来思。年年来伐年年割,割尽邯郸何所之。
割地求和的国家必然会面临危险,怎么知道坚守到底能带来什么思考?年年征伐,年年割让,割尽了邯郸又能去往何处呢?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关注国家和个人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频繁征战,割地求和的现象屡见不鲜,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以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国家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艰难抉择。开头两句以“割地求和”点出当时国家的危机,紧接着对比了“坚守”的思考,显示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年年征伐,年年割,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绝望,似乎无论怎样选择,国家都难以逃脱被侵蚀的命运。最后的“割尽邯郸何所之”更是点明了割地求和的无意义,失去了邯郸,失去的不仅是土地,还有民族的尊严和未来的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渗透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反映出诗人对历史无情的思考。
整首诗探讨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反映了诗人对割地求和的批判和对坚守立场的思索。
诗中“割地求和”指的是什么?
A. 争取和平
B. 割让土地以换取和平
C. 直接宣战
D. 反抗侵略
诗人对坚守的态度是?
A. 积极支持
B. 质疑和思考
C. 完全放弃
D. 无所谓
诗中提到的“邯郸”象征什么?
A. 繁荣的城市
B. 失去的土地与尊严
C. 战争的胜地
D. 和平的象征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周昙更侧重于割地求和的无奈,而杜甫则更突出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个人的悲哀。